为什么号称强大的苏联对付芬兰日本阿富汗都勉勉强强打赢?

我以为,主要还是苏联本身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苏联把主要力量放在同美国的军备竞赛上,因此,除了军工业以外,其他科技,民用生活,轻工业和农业都停滞不前,从而导致苏联在入侵阿富汗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6 19:45:28

您好,我是怒江潮,首先更正您一下:

1、苏联对芬兰是惨胜,

2、对阿富汗不仅没有没有胜利还可以说完败,

3、对日本的三次战争(第一次张鼓峰,第二次诺门罕,第三次进攻东北)前两次是平局,最后一次仅打了11天天皇旧宣布投降了。说通俗点,苏军不是来作战,而是接受投降以摘桃子的。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个战例,的双方力量对比和战损情况,再分析造成这样结果的4个原因。

1、苏芬战争

时间:1939年11月30日-1940年3月12日

损失:

芬兰:25904人死亡或失踪,43557人受伤,800-1000人被俘。

装备损失:12辆坦克,62架飞机

苏联:126875人死亡或失踪,188671-207538人受伤或生病(包括61506人冻伤和生病)

5572人被俘,装备损失:1200-3543辆坦克,261-515架飞机

结局:苏军惨胜

2、对日战争(我们仅以进攻东北为例)

时间:1945年8月9日-20日

对比:

苏军:170多万军队、2.6万多门大炮、5500辆坦克、5000架飞机

日军:24个师团和一部分独立旅团,飞机85架,总兵力75万。

结局:苏军完胜

3、苏阿战争

时间:1979至1988年底,

战争过程不表。反正结果:苏联惨败,因为既没有达到战略目的,还深陷战争泥潭损失惨重。

官方的统计数计是,1988年苏联总政治部主任利济切夫在苏军撤离阿富汗以后宣布的:在阿富汗战争中,苏军死亡12210人,伤35478人,失踪311人,战争总计耗费450亿卢布(约合200亿美元)。

请注意:这仅是官方统计,而实际上损失还要大!

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有三个:

1、军事思想陈旧

苏联的军事思想是在18世纪著名军事家鲁缅采夫(1725~1796)、苏沃洛夫1730年11月24日-1800年5月18日)等人基础上形成的,最大的特点是崇尚积极进攻,轻视战略防御。尤其是苏沃洛夫“快速和猛攻才是真正的真正灵魂”、“行动必须是进攻”始终是苏军战略思想的核心。

(鲁缅采夫(1725~1796))

(苏沃洛夫 1730年11月24日-1800年5月18日)

在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造就了苏军打仗轻视战术战法,注重力量投入的习惯。

苏军的胜利主要是是靠兵员数量和装备优势上的人多势众和不计成本的猛打猛冲,即便到达鲁战略目的,往往在战术上的损失也大于敌方。长期以来,苏联军队给人的印象就像一头北极熊一样简单粗暴凶悍,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略思想都透着一种暴力美学。你能举出一个苏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吗?

2、单兵素质较差

二战时期苏联军队不仅兵员不足,训练水平也不足,为了弥补亏空很多新兵来不及训练就直接投入战场,甚至释放刑事犯充当士兵电影《兵临城下》就生动的反映了这一现实。即便是在21世纪的车臣战争重俄罗斯军队也因为指挥不灵协调不利而遭受重大损失,另世界军事专家大跌眼镜。

3、军队主官缺失

20世纪30年代,苏联大清洗时期苏军有5名元帅,3名遭镇压。被枪杀的红军将领有:16名集团军司令、副司令中的15人;67名军长中的60人;199名师长中的136人;全部4名空军高级将领;全部6名海军上将;15名海军中将中的9人;全部17名集团军政委和副政委;29名军级政委中的25人。8万名军官中有3.5万名遭到从清除出军队到判刑、处死的迫害。造成了苏军基层有经验能打仗的主官严重缺失。

4、战争非正义性

战争的非正义性也让苏联国际上失道寡助,国内劳民伤财,士兵士气低落,这个战争的结局就好看不了。

END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