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感觉真的有点可悲。为何会造就上海人说话如今普通话和上海话交叉出现的问题。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要出现一个很可笑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课间同学不许用上
外埠,开放城市就是这个样,青岛也是,在青岛的方言中就融合了一些德语用词的音译,比如轱辘,井盖,托盘,草莓。
不必奇怪,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中国话,你只要稍微博览群书,就会知道它融合了几十个民族还有国家的语言。
不光是语言,还有建筑,你看所有的外埠开放城市,都留下了外国遗迹,哈尔滨不必说,大连,青岛,上海,广洲。生活的融合,多见于语言,建筑和饮食。
普通话嘛,那就更好理解了,自己家的话的融合总比外国语容易的多。其实,青岛普通话用青岛银自己的话说,也很药人,不规范,明显带着方言的腔调。
中国真的很大,表现之一就是语言割据,为了提高效率,这就是推广普通话的初衷。融合且提高效率,减小成本。没有普通话,要有效管理中国,几乎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天津的普通话更逗,那腔调更明显。方言的生命力,穿透力比人们以为的强大。
最后,不是上海独有,青岛普通话真的很药人。
药,青岛方言念月。哈哈!药人,月银,是不很离谱?!无独有偶,像我走遍中国的人,都是司空见惯的事,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