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的考研er该如何面对满天飞的热搜八卦?

谢邀。就这个问题我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1、首先,决定考研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息来源通道。
比如,你的考研数学来源于张宇,汤家凤,李永乐等,那么你就坚定的接受他们的信息,不要一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4 14:30:05

  先来说说最吸引考研人眼球的泄题事件。

  2019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可谓一波三折,考试结束当天,先是有考生曝出山东师范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的试卷发放出现了问题,后来又曝出了西南大学考研专业课泄题的丑闻,到今天为止,这个三件事情都已经尘埃落定。

  虽然最终的处理方案都已经及时给出,但这些过失之下,苦了的还是参加考试的考生。

  如果说发错卷子尚能原谅,那么考研泄题绝对是一件不能原谅的事。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牵扯到原则性与公平性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查出来,那么大部分考生辛苦准备的结果将和部分投机取巧者或是运气爆棚者的短期成果划上等号。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1.监管不严,工作失当

  按道理来说,国家的法律对待“考研泄题”此类事件的处理方法已经非常之严格了,是直接入了刑法的。这方面的违规被定性为:国家教育考试刑事犯罪,是要判刑的。所以大多数时候考研泄题不是因为法律上有什么纰漏,而是因为学校内部的监管失当,让题目有了泄露出去的机会。

  2.市场需求,经济时代的追名逐利

  相比学校的监管不当,其实这一点才是更为重要的一点。

  泄题的源头是什么?是某些想偷奸耍滑、一劳永逸的学生,与某些想挣大钱想炒热自己的名气从而挣更多的钱的老师之间的一种恶性相互需求。当下时代,被金钱蒙蔽双眼的人们可以做出各种背离道德、法律原则的事情,考研泄题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其实不仅仅是考研存在着泄题的现象,甚至是更多国际性的考试里都存在着泄题这个问题:2017年,美国高考的境外考点就出现了泄题事件,导致一些涉事考点的考试被直接取消,这些考点里的其他无辜学生就这样“被背锅”了。

  其实,只要需求还存在,就一定还会有人想尽办法钻监管的空子。不公平,会长久地存在,所以对待这样几乎不可抗力的问题,普通考生能做的,其实只有两点:

  第一,不去做违法乱纪的源头。

  踏踏实实复习,踏踏实实考试。毕竟初试过了还有复试等着你,现在很多名校都已经看到了考研初试中存在问题和水分。对于名校来说,它更看重的是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科研潜力,所以常常会把相对有难度的东西放到复试进行,并且提高复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权重。

  那么这就涉及到了第二点,我们应当用理性的心态去面对这种不公正。

  既然现象确实存在以我们的一己之力又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就只能从自身身上寻找突破。复试,就是反杀的最好的机会——更加科学高效,稳扎稳打地去进行考研初试的复习,在复试中以绝对的优势秒杀那些“水”进来的人。

  我们虽然不能阻止坏事的发生,但我们有能力堂堂正正地努力。

  ►押出“冤家”来

  市场需求能够催生“不法分子”,也能催生老老实实的生意人。考研机构的老师们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靠自己的硬功夫找出来的“生财之道”。

  考研是我们在人生中主动做出的一个重要选择。既然选择了,我们就应当负责人地把这件事情做下去,给自己一个交代。如果连重要的事情我们也想要投机取巧,那么也许这辈子,我们都没法看清更别提发挥自己的价值。面对未知而有难度的事情,会害怕是人之常情,但是因为害怕就把这件事情成败与否的决定权交给别人,这太愚蠢了。

  其实那些为了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努力奋斗的日子,恰恰才是考研留给我们的最美好的回忆。我们有能力做出选择,也有能力为之踏踏实实地付出。

  ►名师再乱我不乱

  每年考研,都会有很多名师上热搜,或是因为疑似泄题,或是因为不负责任的的言论输出,或是因为不顾道德的行为输出,比如今天闹得沸沸扬扬的,目前还不知道真假的,大家都懂的桃色事件。

  考研圈本来是一个知识服务的圈子,硬生生被他们搞成了娱乐圈。名师为人师,如果是因为这些而出名,那么他们为人师表之“师”的称号就应当被剥夺,充其量叫他们“名人”。

  但是,作为考研人,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的是知识,而不是这些对自己毫无用处的碎片化信息。

  这个时代,最值钱的其实不是钱,而是注意力。互联网碎片化了大家的时间,大数据攫取了人们的思维,我们关注的东西越多,那些自动跳出来博取我们眼球的东西就会越多。只有压根不去关注,才是最有效的无声抗议。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只关心知识,只在乎知识,整个圈子或许才会归于平静。我们有能力辨清是非黑白孰轻孰重,我们只做踏实的考研人,不做狂热的追风者。

  明天,我们继续为自己的人生加油。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