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应用降压药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达标率不高,其中担心或者出现了药物不良反应是原因之一。下面
高血压需要长期用药控制,除了药品本身的副作用外,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也会让对某些身体器官或功能造成损伤。可以通过组合用药、饮食、调整用药时间与剂量等来减少副作用。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6大类常用降压药的作用机制、副作用和应对的方法。
利尿剂(噻嗪类、髓袢、保钾)
最早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也是最便宜、最常用的一类降压药。
作用机制:抑制肾小管对原尿中钠和水的重吸收,促进钠和水排出体外增加尿量,减少总血液量,从而会降低血压。长期用药还能促进血管舒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常见副作用:
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镁,因为促进钠排出的同时也会促进钾、镁离子排出,长期大剂量应用可导致电解质紊乱;
高尿酸血症(痛风),噻嗪类利尿剂为弱酸性,会与尿酸争夺分泌通道而抑制尿酸排泄,导致尿酸水平升高;
肾功能减退,剂量较大或者服用过于频繁会降低血容量、诱发肾脏内循环血量不足,从而影响肾脏正常运作,更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肾功能衰竭;
血糖升高,因为血液中的葡萄糖需要在钾的帮助下转化成糖原储存起来,而利尿剂会减少钾含量,葡萄糖就难以转化只能待在血液中,形成高血糖;
过敏反应,与磺胺类药物有交叉过敏,可能导致皮疹、皮炎,偶见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坏死性胰腺炎等。
大多数不良反应都是在使用剂量较大(如50-100mg/d氢氯噻氢)时出现的,小剂量(25mg/d、12.5mg/d或更低)使用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少。
应对方法:
长期用药同时可以多吃钾含量高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海产品,并适当补充钾盐;
上午用药,这样可以防止晚上用药后夜间频繁排尿,影响睡眠;
腹泻时不宜用药,因为此时身体内的液体会减少、血液变浓、粘稠度增高,利尿剂还会加速排水,让症状更严重,甚至导致血栓、中风;
不要突然停药,可逐渐减少用量,否则可能出现钠、水潴留。
钙拮抗剂(地平类)
作用机制:适度阻碍钙离子进入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量,减弱心脏和血管收缩功能(减少心脏泵血、血管松弛),从而降低血压。
常见副作用:心动过速(易心慌)、牙龈增生、脸红、头痛、下肢水肿。
应对方法:
饮食方面,与食物或牛奶同服、不要吃柚子或喝柚子汁、避免酒精,酒精会影响药效还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二氢砒啶类钙拮抗剂与β受体阻滞剂(如倍他乐克)合用,可加强疗效、减慢心率、减少心悸;
头昏头痛可能在用药一段时间后改善,但长时间不改善,改用其他药;
脚脖、小腿前浮肿可通过与利尿剂降压药合用改善。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普利类降压药)
作用机制:可以防止肾脏保留钠和水,从而降低血压。
常见副作用:咳嗽、水肿、味觉暂时退化最为常见,其他还包括严重呕吐或腹泻、颈面部和舌头肿胀等,可能引发胎儿畸形。
应对方法:
低盐、低钾饮食,否则药物会造成身体内钾滞留,加重水肿;
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这类药物会让水分和钠潴留,加重水肿;
减少用量,或换用另一种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改用作用类似的沙坦类降压药(血管紧张素II拮抗剂);
与地平类降压药(钙拮抗剂)合用;
如果正在用地高辛和华法林,要告诉医生,否则可能影响效果;
孕妇和备孕的女性不能使用。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沙坦类降压药)
作用机制:干扰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减少醛固酮并减弱血管收缩(减少血液阻力),从而降低血压。
常见副作用:
血钾升高,可能会导致高钾血症;
低血压。
应对方法:
哺乳妇女和孕妇禁用,有胎儿毒性作用;
肾动脉狭窄者禁用,否则容易引起急性肾损伤;
不与补钾或留钾的利尿剂合用;
低血压及严重肾功能不全、肝病患者慎用;
不要擅自加大或减少剂量。
抗肾上腺素药(唑嗪、洛尔,α-/β-受体阻滞剂)
作用机制:限制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功能,使血管放松并减缓心脏收缩的速度和压力而降低血压,包括α-受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
常见副作用:
α-受体阻滞剂可导致体位性高血压(突然站起时头晕)、水肿;
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使哮喘或其他慢性肺病恶化,对有呼吸问题的人很危险,还可能导致糖代谢、脂肪代谢异常、心衰、加重末梢血管疾病。
应对方法:
首次服用α-受体阻滞剂应在临睡前,且药量减半,注意尽量避免夜间起床;
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哮喘、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不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
血管扩张剂(如肼酞嗪和米诺地尔)
作用机制:迅速放松动脉,常用于急救中。
常见副作用:液体潴留和心动过速,头疼、无力和恶心,毛发生长、高血糖
应对方法:与减缓心率的药物合用,比如心脏选择性β-阻滞剂。
注意:没有一种药物绝对比另一种好,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判断药效和适用剂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建议从小剂量开始服用,然后逐渐增加至血压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若一类药物副作用明显可更换药物。
以上内容由“问上医”整理自美国家庭医生智库,想了解更多权威健康知识,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