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怎么写?

第一:理清事件来龙去脉,掌握其中的核心思想,找出其中的矛盾所在,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根据自己独到的见解,运用合理的语言阐明自己的看法。
第三:尽量避免过于偏激的语言,最好根据事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7 02:07:30

书评,是指对书进行评论的议论文。这书,包括了书刊、文章、诗歌、戏剧、电视剧、网络文学,等等。书评,通常以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为主要的评论对象。

书评侧重于对书的评价,评书写了什么或写得怎么样,而不是谈自己读书受到了哪些教育。初学写书评者,应注意对书评内容的把握。

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细节描写往往是加强文学作品的形象性、真实性和生动性,进而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被引进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的有力手段。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作于1972年春,曾被谱曲录音而风传一时。这首诗很有特色,颇获海峡两岸诗评家的青睐。

[乡愁]之所以博得人们的赏识,首先是由于诗人用高度集中、新颖有效的艺术方法,表现了当代台湾人所共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反映了比较深广的历史内容。在西方文坛负有盛名的英国文学批评家、诗人、戏剧作家托.斯.艾略特曾经提出一条找寻客观对应物以表情绪的创作方法,即以一套事物、一串事件来象征暗示的手法。

他说:要用艺术形式来表现情感,唯一的方法是设法寻找客观应和的事象,换言之,即是能够直接成为某种特殊情感的公式的一组事物,一个情境,或一连串事故,而且当那些外在的事物置诸我们感觉经验之时,须能立刻直接唤起人们相同的情感的东西。不难看出,余光中的[乡愁]借鉴了这种艺术方法。

[乡愁]以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按人生历史进程排列的一组规整的事象作为客观对应物来表现乡愁情绪。[乡愁]所显示的感情流程,是属于多方位、镜头式、递进型的。它的艺术构思,是类似联想构思法。

[乡愁]共四节,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按诗人的童年、青年、中年、现在(仍属中年)四个时期抒写,把各个时期具有类似特征的现象――分离(童年时期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新婚夫妇分离、中年时期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隔离)联系起来,每个时期选择一个最富特征性、最能集聚离愁别恨的客观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构成一个特写镜头,四个特写镜头组接为一部:乡愁系列片,一部灵肉冲突的悲剧史。

在这部系列片中,包孕着童贞、母爱、爱情、故乡情、祖国之恋等人类所共有的圣洁的感情,使乡愁情绪得到了全方位的表现,并且具有历史的深度。四个镜头依次由小到大、由远到近、由低到高、由淡到浓,层层推进,使感情的高潮和爆发点落在海峡两岸隔离之苦上――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样,前面三个镜头都成了最后一个镜头的衬托。全诗娓娓叙来,语言十分平淡,而感情却十分深沉,逐层增强,感人至深。

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对新诗民族化、现代化的成功探索,比台湾其他诗人的探索更见功底。这是此诗博得人们赞赏的另一原因。诗集[莲的联想]的德文译者安德烈亚斯.杜纳德,曾经这样评价余光中的诗:上承中国古典和英国浪漫派诗风,与20年代中国抒情诗相连,并接受美国文学的启发,调和中西文化,纳古典与现代,深广透达,融会了多种文化而不离其宗。

(引自[莲的联想]德译本导言。)以[乡愁]而论,这种评价不为过誉。从内容来看,这首诗所表现的海外游子思乡的情怀,既是炎黄子孙传统的民族感情,又是当今台湾人的现代意识;从艺术表现来看,这首诗既具有我国古典诗词用语精练、表情含蓄等特点,又具有[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节奏和民歌清新活泼的风味,还借鉴了西方诗歌尚意象、重暗示等技巧,多种艺术熔于一炉而不露斧凿痕迹,堪称新诗中民族化和现代化相融合的完美范式。

说说这篇书评是怎样运用艾略特的创作理论对作品展开鉴赏和评论的。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