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力量对比来看,元军不仅有陆上优势,海上力量由于金朝汉人张弘范等的大力发展和南宋也不相上下甚至超过流亡朝廷了,1276年谢太后投降后留在杭州的南宋海上力量几乎都被元军
这个问题基本不成立。首先一点,台湾的发展由于孤悬海外,在宋之前航海技术不发达,与外界交流基本隔绝。三国时期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所作《剑临海水土志》 说到山夷处于石器时代,使用青石做成的箭头、刀斧等,可见当时仍处于原始社会,经济文化极为荒蛮; 到了隋代,大业三年(07年),炀帝派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了流求,因言语不通,掠一人而返。炀帝次年再派朱宽前往招抚,流求仍不服从,朱宽取其布甲而还。大业六年(610年),炀帝派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渡海,到流求。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是商旅到来,纷纷至军中贸易,这说明当时大陆与流求之间出现了商业往来,摆脱了石器时代。直到宋代,汉民开始规模化渡海来台湾,才开始促进台湾整体步入文明社会,但也仅限于沿海航线码头区域,内部山高林密,交通不便,还处于原始部落社会。 如清人朱仕的《琉球漫志》说,台湾用钱,还多是北宋年号的钱。台湾从始至终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也说明直到清代以前,岛上发展缓慢,与中原文明存在较大的代差。
在这种情况下,台湾没有一定程度的文明和必要的经济基础、物质条件,作为当时处于世界文明顶端的南宋王朝统治阶层而言,决定了它不会把台湾做为诸多选择中的任何一项,就如同一个现代人去甘心自我流放到荒岛上,意味着永远看不到未来可能的一点希望。
另外一点,即便是南宋在偏安之初,有先见之明的意识到了危机,短短150余年,来全面经营台湾作为政权的最后落脚点,时间上不够,再者需要的大规模的人才、资金支撑,想来偏弱的南宋政权,又哪来这么大的号召力?
以上决定了这个推论不可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