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尾是温暖感人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会这样。看电影,看的是门道,看的是阅历,看的是生活。
渣片过滤器带你看高分炸裂影片《绿皮书》。
以下内容含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影
看电影,看的是门道,看的是阅历,看的是生活。
渣片过滤器带你看高分炸裂影片《绿皮书》。
以下内容含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影片主要剧情讲述的是黑人音乐家和白人司机结伴进行跨越美国的音乐演出。是不是很简单的一个故事线?确实故事线是再简单不过的了。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出,有黑人,有白人,肯定是种族歧视一类的美国精神宣传片。这种影片已经是美国的一种类型片了,大家可以类似于中国的武侠片,婆媳片之类的。
如果你看完一部电影之后,没有什么回味,那么这部电影要么是个烂片,没什么营养。要么你没有看懂。电影是生活的提炼。
黑人的种族歧视是很严重的,就算是风靡纽约的钢琴演奏家到了其他州依然受到了让人难以忍受种族歧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尊严的活着的权利。这是一个二十多岁刚刚步入社会的人应该能看的明白的。
再深一点,我们剥开种族歧视这一层最表象的纱衣,种族歧视>>黑人与白人>>黑与白>>不同的团体,影片中白人司机在他自己所在的白人群体中过的自由自在,很有存在感的一个人。而片中的黑人音乐家却是一个在白人世界中难以得到他自己想要的那种认可,从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黑人音乐家那种想要得到白人世界里认可的那种渴望,同时他也表露出对白人司机作为一个白人的羡慕,以及对于司机不理解自身所具备的先天优势的叹息。在音乐家极力想要去融入白人之中,所表现出的优雅,高贵,甚至放弃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比如吃炸鸡的片段就很形象。如果再通俗一点,在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去融入的那个圈子里,我们处处小心,处处去适应那个圈子里的认知,标准,以期圈子里的人可以接纳我们。拘谨,严格自我,害怕降低自我,这不正是那个极力想融入圈子里的你我吗?而对于我们有舒适感的,有存在感的,有话语权,有拍板权的圈子,我们又何尝不是那个白人司机,在自己的圈子里从容自在,自信洋洋。所以,在每个你想融入的圈子里,我们就变成了片中的音乐家,在每个我们自己的圈子里,我们又成为了那个白人司机。这是一个30多岁,真正体会到圈子这个环境的人能够感悟到的。
再剥掉一层纱衣,片中的音乐家,是个黑人,因为他的肤色,但他又不是一个黑人,因为他的地位,声誉,财富,他从小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如不同于绝大部分黑人,当他跳开白人黑人的圈子外,他甚至难以认知自我,对自我的认知的矛盾,这是更高于圈子之外的思考,作为一个人,对自身的认知的矛盾。
接下来,说说电影的质量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精神内核,类似的剧情冲突,那么决定一部影片质量高低的是什么呢?个人觉得主要有两点,其一演员的表演,其二剧情的开展。这两项工作一个是演员的本事,一个是导演的功力。当然剪辑,服饰,音效等等都有一定的影响,但都不及前面两项。
首先,影片过于冗长平淡,虽说是剧情片,过于平淡,剧情就不够有让人映像深刻的点。
其次,人物刻画上,不够丰满,虽然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奖,但依然无法掩饰人物的苍白。
总体,评价分数虚高,渣片过滤器评分:7.8分
可看可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