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有些文字描述并不适合转化为具体的图像,有些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你觉得很美,拍成影视作品就是一个镜头而已,难免觉得韵味尽失;很多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难顺利
1.首先有些文字描述并不适合转化为具体的图像,有些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你觉得很美,拍成影视作品就是一个镜头而已,难免觉得韵味尽失;很多文学作品中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难顺利转化为图像,都弄成独白会很傻,也不是所有情绪都能靠动作和表情表达的,何况还有些心理描写是明摆着表面要不动声色的;嗅觉、触觉、味觉等等这类主观性非常强的描述更是几乎无法拍摄,以《香水》为例,虽然电影已经很努力去表现了,但仍然连原著十分之一的感觉都没表达出来,虽然《香水》本身算是一部不错的电影。说到底这是由文学语言和影视语言的区别造成的,文字是比较抽象的,往往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带来更丰富的感受,这种审美体验是比较主动的;而连续运动的画面是非常直观、具像的,审美体验往往比较被动,带来的感受就是有时比较难以接受。
2.不同的人生经历、教育程度差异带来的审美差异会为不同人对原著的解读带来不同的结果,读者与作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都可能产生很大的不同,再经导演由镜头传达一遍,观众再重新理解,又产生了新的分歧,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产生“完全忠于”原著的影视作品呢?即使改编的影视作品得到了原著作者本人的认可,仍然会有大量观众认为其并不是忠于原著的改编,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经济问题带来的诸多限制也让“完全忠于”原著的影视作品成为难以完成的任务。阅读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私密化的行为,然而电影和电视剧的观看则不是,二者投入的经济成本相对写作出版来说相差也比较悬殊,这时就要考虑如果忠于原著是否能吸引到除了读者群以外的观众,如果不能,就会考虑加入其它元素或者对情节和人物进行删改;影视作品的节奏也很重要,而且跟阅读节奏是不一样的,完全按照原作的情节去拍,很有可能让一些观众看到睡着,所以也得改,不然票房和收视率无法保证,就要赔钱了……还有就是道具、特效、化妆、服装的成本会制约对原著的表现,比如冰与火之歌的电视剧道具服装什么的算是很敬业的了,但是君临野火海战那一场还不是几条小破船就打完了,这都是钱啊,马丁大爷和读者的想象力无限,而剧组的钱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