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进攻明朝,朝鲜积极出兵帮忙,满清当年是如何对待朝鲜的?

此题还是有一点小瑕疵的,其实在丙子之役(皇太极第二次发动对朝鲜的征服战争)后,尽管朝鲜屈服于清朝,并且助兵助粮,但是这态度实在算不上积极,最多只能是消极应付,这敷衍的态度有时候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7 13:37:46

此题还是有一点小瑕疵的,其实在丙子之役(皇太极第二次发动对朝鲜的征服战争)后,尽管朝鲜屈服于清朝,并且助兵助粮,但是这态度实在算不上积极,最多只能是消极应付,这敷衍的态度有时候会气的皇太极暴跳如雷,恨不能身上装个翅膀直飞汉城痛扁朝鲜国王李倧。

皇太极第二次征朝鲜是在崇德元年(1636)十二月,清军集结12万大军,浩浩荡荡的跨过鸭绿江。从军队规模来看,很显然皇太极感觉第一次征朝鲜给朝鲜国王的教训不够深刻,这次决心一口气摆平朝鲜,使之绝对屈服于清朝。战斗过程基本上就是朝鲜倒地挨宰,清军势如破竹,将朝鲜国王包围于南汉山城,在外援无望的情况下,朝鲜国王李倧于崇德二年一月三十日率昭显世子和文武百官等出城西门,至汉江东岸的三田渡对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率三公六卿行三拜九叩头之礼于平地”,献明朝所颁之印绶,筑坛盟誓投降,签订了屈辱的《三田渡盟约》,主要条款有去明之年号,奉清之正朔;选派质子;助兵助粮攻明;纳贡等项,至此清、朝之间建立了宗藩关系。

在皇太极眼里看来,此番出兵那肯定是达到预计的效果了。首先就让朝鲜国感受到了八旗军的“无敌兵威”。其次,还签订了正式条约,并且朝鲜世子为质,可以作为胁迫朝鲜履行盟约的筹码。在签订盟约之后,为了检验朝鲜对新宗主的忠诚度,根据盟约中“朕若征明国,降诏遣使,调尔步骑舟师,或数万,或刻期会处,数目限期,不得有误”一款,令朝鲜助战船50艘征伐皮岛。

《清太宗实录·卷三十四》:又命贝子硕託、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率每牛录甲士四人,及三王下全军,升红衣炮十六位,并朝鲜战船五十艘,往取明皮岛。

此次朝鲜助兵迫于清军兵威,还是非常积极的,尤其是朝鲜方面的主帅林庆业提供的情报极有价值,让清军得以突破明军的防线攻陷皮岛,此役朝鲜方立下了大功。

《丙子录》:庆业曰:“岛之一面阻山,山下海水想通,岛人不设备于此,若乘夜举船窬山,潜渡以入,则可以陷之。”贼大善其计,一如林言,终以此谋陷岛。

皮岛攻克之后,皇太极设宴款待随征朝鲜将士,给首功林庆业大量的财物以示表彰,“庆业以攻岛之功,多受贼赏,至受贼爵”。

《清太宗实录·卷三十五》:赏朝鲜国总兵林庆业綵缎、貂裘、鞍马、银两,以其从征皮岛有功也。

从以上动作来看,皇太极对朝鲜的合作极其满意,毕竟投名状都交了,怎么看你和我当然就是捆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了。可是,接下去的事态,绝对会让皇太极心里拔凉拔凉的,史载:太宗有云:“朝鲜人真会玩,朕还是太年轻了。”(开个玩笑)

对朝鲜方面来说,200余年来一直以“至诚事大”的态度侍奉明朝,这回由于武力值不足的原因不得已从“奉明”转向了“事清”,且明之于朝鲜有存亡继绝之恩,成为清王朝的臣属,朝鲜君臣从心理上实在是难以接受,仍然对明怀有深厚的情感,因而尽管与清朝签订了君臣盟约,可是私下里仍然开动脑筋抵制与清朝建立的宗藩关系。

而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军事上百般敷衍,消极怠战。如崇德三年八月,皇太极第六次破塞功明,命朝鲜助兵5000。然而朝鲜不肯履行义务,以《沈阳状启》观之,清朝从七月初开始催促朝鲜助兵,直到九月,师期已过,朝鲜军队还未全部到齐,清廷大为恼怒,朝鲜所派军队悉数发还,皇太极派使者英俄尔岱、马福塔交涉此次援兵失期之事,对朝鲜进行指责。

《沈阳状启》:朝鲜军兵至今不来。往在戊午年,明朝所征,则凿山通谷,不分昼夜,及期赴战,厮杀我人;今番所征,则百般称烦,至今不送。存亡继绝之恩则有大于明朝,而命令则慢侮不行,不亦怪甚乎?军既失师期,此后则虽来,更无可用之处。故马夫大明日出去凤凰城,入来军兵尽为驱逐还送。此意世子知之!”

而在崇德五年,清军兵围锦州,命朝鲜率兵5000,船115艘,载米10000包支援清军,途中竟遭风浪,又遇明军,三船飘没于明境,此事让皇太极大生疑惑,怀疑朝鲜与明暗通消息(此事在松锦会战后得到洪承畴的证实,确有此事)。

《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二》:託言三舟飘入明境,暗通消息。及见明之兵船,不即迎敌,乃诿于重载,退避不前,岂非私与明人通谋而然耶?

迨至崇德五年十月,皇太极对朝鲜的敷衍态度忍无可忍,历数朝鲜国王十大罪状,表示朝鲜国王“种种罪状,难以悉数”。

甚至就连派往锦州前线的朝鲜军队也是质量不精,所派之1500人之中,只有200人习炮者,其余根本不堪作战,“柳琳所领炮手中百名,则技艺颇精;又百名则之次;其余则皆为生疏不精”。而这些炮手甚有不配合清军作战之事,比如朝鲜炮手李士龙由于放虚铳,被清将识破斩杀。

《丙子录》:星州居炮手李士龙囊配四十余丸,虚放见觉,为胡将所杀。

所以,朝鲜还谈不上积极出兵帮助,基本上本着能敷衍就敷衍,能拖延就拖延的心态替清朝做事。

至于,皇太极对朝鲜的态度就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首先,对朝鲜境内的反清势力,那是肯定要肃清的,一经查获,不是斩杀便是囚禁。就比如在崇德二年征朝结束后,对极力主战的朝鲜国台谏官洪翼汉、校理尹集、修撰吴达济斩杀。再如崇德七年十月,由于洪承畴等人投降清朝,供出了朝鲜暗通明朝之事,皇太极愤怒不已,立刻遣人调查此事,将阁臣崔鸣吉,兵使林庆业兄弟三人皆拿至沈阳拘押,其余如吏部判书李名翰、礼部判书倪杰英、都察院参判霍杰等俱削职为民。

其次,不断安抚朝鲜,争取认同。如清与朝鲜自结宗藩关系以来,虽然对朝鲜敷衍了事的态度极其愤怒,但仍不忘施恩于朝鲜,其意就在于通过怀柔手段逐渐改变朝鲜君臣、百姓对清的看法。如崇德五年,下诏书免去朝鲜岁贡米万包,减其九成,只贡千包便可。

《清太宗实录·卷五十三》:想尔国岁贡米万包,皆取给于民者,令减去九千,止贡千包,俾尔臣民,同沾浩荡。

当然,随着清王朝统治的逐渐稳固,最后朝鲜也不得不面对现实,改变了传统事大于明的观念,转向事大于清,在顺治、康熙、雍正时期清朝、朝鲜宗藩关系得到牢固。

引用文献:《清太宗实录》、《丙子录》、《沈阳状启》、《燃藜室记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