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贡不是职位,而是一种特殊的录取方式,这是区别与岁贡而言的。贡泛指贡生,在科举考试中,挑选府、州、县成绩优异的生员,进入京师国子监继续深造,这些人称贡生,这种称呼的意思就是将
恩贡不是职位,而是一种特殊的录取方式,这是区别与岁贡而言的。贡泛指贡生,在科举考试中,挑选府、州、县成绩优异的生员,进入京师国子监继续深造,这些人称贡生,这种称呼的意思就是将人才进贡给皇帝。
清朝科考进阶过程
清朝想要参加科考,首先是参与童试,这里包含县、府、院三个阶段。县试由知县主持,通过后则可参加府试,府试再通过了就成为具备进一步深造的资格。深造的地方就是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学院,相当于被录取到重点高级中学了。高级中学有个毕业考试,即院试,通过院试的童生就是生员,也称“秀才”。
考上了秀才就意味着摆脱了童生的身份,如果在县、府、院三级考试中均是第一名,那就是俗称的“小三元”。秀才就是合格的毕业生,也就获得了参与“公务员”考试的资格。为体现对人才的重视,令生员专心学习考试,便从政策上给予很多优待。比如免除徭役、遇公事可禀见知县、见知县不下跪、打官司时不能随便用刑等。
生员也分为三等,成绩最优的称“廪生”,享受国家每月的粮食补贴;次一级的称“增生”,这一级是没有粮食补贴的,“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而且也有“熬资历”的成分;另外一个级别称“附生”,指的是刚入学的附学生员。
举个例子,清末的名臣曾国藩想必都熟悉。他在六岁时在私塾学习,自学通过县试;道光六年(1826年)参加长沙府府试,以第七名的成绩入衡阳唐氏宗祠进修,次年转入湘乡涟滨书院。道光十二年(1832年),考取秀才,两年后前往长沙岳麓书院进行学习,准备“公务员考试”,并以乡试第三十六名中了举人。
这里的乡试就算“国家公务员考试”,考中的则称为举人,进入预备干部体系。清朝的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场称为“贡院”,由中央指派官员主考,地方学政就不得干预了。中举之后算是拿到了铁饭碗,如果无心再进一步,那么在地方找任一个学官还是很随意的。或者长期参与会试不中者,可以向朝廷申请“大挑”,也就是向国家要个一官半职,就此安心工作。朝廷会根据举人的乡试成绩划分等级,一等的举人可以获得知县身份;二等的举人,会被授予教谕、学正的官职。左宗棠就是以举人的身份入幕湖南巡抚骆秉章身边。
举人更进一步的考试为会试,这也是三年一次的选拔考试,由朝廷于京城主办,主考官往往是大学士。这个考试就是选拔顶尖人才,录取名额不多,清朝最多一次录取406名,最少一次是录取了96名。所以像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名臣,也经历过会试落第,左宗棠更是三次会试无一中第。往往有个误区,将会试中第者称为进士,这是错误的,这个群体有个专属名称——贡士!
贡士需要进行殿试,才有可能成为进士。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所以殿试通过了往往被称为天子门生。但殿试的淘汰率并不高,因为贡士选拔出来就已经代表着国家最拔尖的人才,殿试只是通过策论的形式,检测这些贡士是否为书呆子。
进士的名次由皇帝钦定御批。一甲前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统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同进士出身”。左宗棠因功名仅限于举人,在朝堂上总有人以此开他玩笑,面子上挂不住,后来慈禧太后就特赐了他“同进士出身”。
恩贡的来源“教官及在籍恩贡生、岁贡生、监生,愿就本省乡试者,均许与生员一体考送,卷面书‘官’字、‘贡’字、‘监’字,另案发落。”——《大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
贡生主要是指学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被推荐或选拔到国子监读书。正常的流程就是在各级考试中选取和推荐,这个选推基本上是每年或两年一次,府、州、县生员中成绩优异者就有机会被选推,称为岁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保送”至最高学府。前面讲过,秀才分为三个级别,其中只有廪生才具备成为贡生的资格。而且廪生出贡,有一定年限,例如清初台湾府学是每年一贡,台湾、凤山、诸罗县学每二年一贡。
在岁贡的基础上,清朝还形成了几种选拔贡生的形式。比如“优贡”,这主要是针对地方学政而言,清朝规定,每地方学政三年一任,当学政任期满时,可以举行一次考试,择优者送入国子监。实际上是对学政工作的考察,而且清朝很多高官都是从治学开始的,比如纪晓岚担任过福建学政、张之洞担任过湖北、四川的学政。再如“拔贡”,也是几年一次大型选拔,乾隆时期形成定制,十二年一次大选,每府学选拔两名、州、县学选拔一名,由学政保举至国子监,所以学政的“门生”基础都很好。
除了择优而入的贡生外,还有通过“赞助费”进入国子监的“例贡生”,也就是无需通过考试选拔,而是向朝廷缴纳一定的钱财,就能取得贡生资格。这就好比今天的高价生,拼爹赢在起跑线上。另外,清朝规定,在乡试中,于录取名额之外备取副榜,副榜上的秀才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学习,叫做“副贡”,这是为了给读书人争取更多入仕的机会,往往进入副榜的都是文章极佳,但因额满而遗于正榜以外的。
另外还有一种叫“恩贡”,这是指出贡的年份遇到皇帝登基或者国家大型庆典,皇帝向天下学子施恩,在正常的岁贡之外,加选一次,收录更多生员进入国子监。这就好比皇帝大婚、国家大捷时进行大赦一样,属于施恩于天下。而且恩贡比岁贡多了一项特权,即非有重罪,学政不能呈请革去科名。
在国子监的学生并非都是贡生,还有监生,他们不需要考试选拔就能进入国子监读书,途径有四,即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荫监就是三品以上官员子弟或勋戚子弟可以入国子监读书;例监则是指那些没有通过科举程序的,又想入仕做官的,可以捐个监生出身,至于进不进入国子监读书,并无强制要求。
综上,恩贡并不是官职,而是一种录取至国子监的方式,之所以有人将恩贡与官职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进入国子监后,就拥有了入仕的捷径。比如优贡生,都是由地方学官保举的品学兼优生员,经国子监深造后,即可优选以小京官,次者也可授以学官。
参考资料:《大清会典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