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的这种评价是基本靠谱的,因为这是他在亲自指挥完诺门坎战役之后,于1940年5月奉召晋见斯大林时所汇报的。这也是朱可夫第一次被斯大林召见,毕竟之前连个军区司令员还都不
朱可夫的这种评价是基本靠谱的,因为这是他在亲自指挥完诺门坎战役之后,于1940年5月奉召晋见斯大林时所汇报的。这也是朱可夫第一次被斯大林召见,毕竟之前连个军区司令员还都不是,尚不够级别谒见最高统帅,所以紧张激动的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斯大林询问起日本军队的真实水平时,朱可夫的回答必然是战战兢兢而不敢信口开河的,也算人之常情。
(朱可夫)
朱可夫被选派到远东地区指挥对日作战时,不过是白俄罗斯特别军区的副司令员,1939年9月那会苏军“大肃反”还没有完全结束,许多高级将领接到命令前往莫斯科之后就莫名其妙失踪了,朱可夫当然也怕的不行,跟家里把后事都安排好了。结果是被任命为驻蒙苏军第1集团军司令员,指挥反击日本关东军,最终胜利凯旋,扬名全国,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斯大林是在克里姆林宫公开召见的朱可夫,作为诺门坎战役的有功之臣,之前他刚刚被提前授予大将军衔,斯大林的接见一方面是奖赏,一方面也是当面考察以便重用,陪同接见的还有莫洛托夫、加里宁等政治局委员,规格还是蛮高的,简单的寒喧后斯大林直奔主题:“你认为日军怎么样”?
(朱可夫在战场上)
朱可夫立正回答:“与我们在哈拉哈河(诺门坎地区)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时。下级军官也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
这个回答是比较有技巧的,如果苏军击破的敌人是不堪一击的菜鸟队伍,那么朱可夫的能力和战功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打败顽强的敌人,才能证明我军的牛掰,这个道理每个将军都明白。同时朱可夫的评价也是中肯的,中国的抗日战争也证明了这一点,日本士兵的单兵素质、狂热精神、白刃格斗和悍不畏死,确实在二战各国中名列前矛。
(苏蒙军人)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在台儿庄曾经大破日军,然他在回忆录中也写道:“日本陆军训练之精,和战斗力之强,可说举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级将领之中虽乏出色战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则上,绝少发生重大错误”,基本佐证了朱可夫的评价。
军史学家们也普遍承认,二战日军的小队长和中队长是基层部队的主要支撑力量,他们对士兵的统率能力和战场上的战术指挥,基本是靠谱的。日军在抗战初期投入的第101、第106等特设师团之所以战斗力不如老牌常设师团,正是因为只有大队长以上才是现役军官,中小队长都是预备役人员,实战中掌握部队和指挥能力较差。
(诺门坎战役中的日本将官)
朱可夫继续回答斯大林的提问:“日本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对这段总结笔者个人认同一部分,日军的中高级军官进攻主动性是可圈可点的,但确实在战术上不会变通,很有股二杆子精神。诺门坎战役期间,德国军事观察团也随同进行了战场考察,深感日军的步兵战术仍然停留在一战时期,对其用步兵保护宝贵的坦克、动不动就板载冲锋的战法实在无法理解。
对日军的武器装备,朱可夫认为整体上是落后的,尤其是坦克和火炮这两个方面,这也是实情。关东军累死累活拼凑出86门大口径火炮,甚至还有一战时期的重炮,由于运输能力不足造成炮弹也必须限量发射。而苏军一次反击就动用了200多门重炮,炮弹随便造不限量,朝日本人头上甩了31000吨各类炮弹炸弹,大约是日军的16倍。坦克更不必说了,在欧洲人眼里,日军的装甲车辆几乎就是钢铁玩具。
斯大林最后的问题是我们的部队打的怎么样,用脚丫子都可以想出来朱可夫的应对语言:“我们的正规部队打的很好,我的坦克部队打得很出色,我们的炮兵在各个方面都比日军优越,我认为我们必须大大扩充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说明一下,朱可夫特地加重语气的所谓“正规部队”,隐指配合作战的蒙古军队战斗力比较糟糕。
斯大林对朱可夫同志的回答基本满意,当场宣布任命,朱可夫大将即刻出任苏联最大的军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从此,朱可夫步入苏联红军核心领导层。诺门坎战役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斯大林有理由高兴和重赏朱可夫,因为不到一年之后日本主动提出缔结了《苏日中立条约》,其核心内容是如果苏德开战,日本将保持中立,而如果日美开战,苏联亦将保持中立。
在纳粹德国的巨大军事压力下,斯大林终于可以不用担心腹背受敌的局面出现了。
(苏日中立条约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