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皇朝的皇帝有二重身份:
1,中原皇朝的皇帝是天子,天子统万邦,中国只是天子治下的一个国家而已。天子除了拥有中国以外,还拥有一堆藩国。
2,中国由天子亲自直辖,天子行中正
感谢邀请!
朝鲜半岛虽未并入中国的版图,但中国历史上却数次占领过朝鲜半岛。
商朝时期,商朝的贵族箕子跑到朝鲜半岛避祸,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箕子朝鲜。战国时期,燕国人卫满也跑到朝鲜半岛,建立了卫满朝鲜。
封建王朝时代,汉武帝时期消灭卫满朝鲜政权,在朝鲜半岛设立汉四郡,时间一直延续到东晋时期,汉四郡被高句丽蚕食。
隋朝时期,隋炀帝亦曾三征高句丽,但都以失败告终。直至唐高宗时期唐朝消灭高句丽和百济,建立安东都护府和熊津都督府,但是没多久就被新罗侵占,唐军撤出
蒙元时期,蒙元经过数次战争,终于迫使高丽王朝臣服,并在朝鲜半岛设立征东行省,作为进攻日本列岛的基地。入侵日本失败后,考虑到朝鲜半岛土地贫瘠,人民贫困,元朝废除了征东行省,再次放弃了朝鲜半岛,但保留了高丽属国的地位。
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朝鲜半岛一直被作为中国的属国,向中国称臣纳贡,其国王接受中原王朝皇帝的册封,朝鲜半岛更一度被冠以“小中华”的称号。
中国历史上有数次机会将朝鲜纳入版图,但最终都放弃了。这其中有地理因素:朝鲜半岛远离中原大陆,有崇山峻岭阻隔,交通不便,亦不适合农业种植,对中原王朝的吸引力很低。军事因素:朝鲜半岛行军困难,后勤粮草补给困难,朝鲜军队也有一定的战斗力,军事占领往往得不偿失且军事行动失败的概率较大。民族因素:朝鲜有成型的民族语言文化,虽然将汉语列为官方语言,但底层民众仍使用当地语言,同化较为困难,很难培养归属感。
从国际关系角度来看,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古代没有主权国家的概念。主权国家的概念直到近代才传入中国,在此之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国人心中是没有国家这个概念的,中国人心怀的是天下。
再者是华夷之辨(此处指以地缘为衡量标准的华夷之辨)。文化上,古代华夏民族于中原,为文明中心,而周边则较落后,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观念,合于华夏礼俗文明者为华,不合者为夷,或称蛮夷、化外之民。地理上,华夏民族以天下中心自居,而四夷在四方。中国的皇帝是天子,皇朝是天朝,而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关系是贡国和属国的关系,其首领只能被称为王。在中国古代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倡导施仁政,以道德礼仪感化蛮夷,而非通过军事占领。
典型的是明清时期的朝贡体系,由于整个天下都是中华的,也就没有了敌我、里外之分,土地(现代意义上的领土)甚至可以被当作赏赐赠送给属国。清雍正时期,安南国(即越南)侵占了云南开化府120里的土地,雍正的表态却是:天朝大国,勿与小邦争利。在安南王上书表态愿意世守藩封后,雍正皇帝一高兴,下了一道谕旨:“朕统御寰宇,凡臣服之邦皆隶版籍,安南既列藩封,尺地莫非吾土,何必较论此区区四十里之地?”。。。。。。“此四十里之地,在云南为朕之内地,在安南为朕之外藩,毫无所分别,著将此地仍赏赐该国王世守之。”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并非不愿将朝鲜半岛纳入版图,而是在中原王朝眼中,直辖版图也好,藩国属地也罢,皆为开疆裂土之功绩。四海晏清,八方太平;天下一统,万国来朝,实乃历代帝王理想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