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宝黛爱情夭折,金玉良姻修成正果。那么,贾宝玉和薛宝钗成亲之日,真是林黛玉魂归离恨天之时么?个人以为不是。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之时,林黛玉已经不在贾宝玉身边
关于黛玉之结局 ,续作者构设了“薛宝钗出闺成大礼” , “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的情节 ,让黛玉在象征富与贵结合的金玉姻缘缔结之日孤独而绝望地死去 。这一构设虽合于前八十回黛玉泪尽而逝的暗示 ,却是“貌合而神离” :
理由有五:
其一 , 贾母会成为掉包计的参与者 , 而置颦儿性命于不顾吗 ?
至少 ,前八十回文字与脂评 ,没有此方面的交待 。第三十五回贾母说 :“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 ,全不如宝丫头 。” 有论者以为这是贾母扬钗抑黛 , 岂不知将黛玉视为自家孩子正分出了钗黛的亲疏 。贾母将爱女之情移于黛玉之身 ,又焉肯去做置黛玉于死地的绝情之事 ?
其二 , 凤姐在宝玉的婚事上果真有如此大的发言权吗 ?
从七十九回迎春嫁孙绍祖的情形看 ,即使是贾母对贾赦的决定都不便多言 ,认为“他是亲父主张 , 何必出头多事 。”“ 贾政倒劝谏过两次 ,无奈贾赦不听 , 也只得罢了 。” 哪里有凤姐说话的地方 ? 抄检大观园表明 ,凤姐已失去了王夫人的信任 ,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她已无所作为 。退一步讲 , 即使凤姐可以参与献策 ,以阿凤之聪明绝顶 ,早已看出了宝钗“不干己事不开口 ,一问摇头三不知” (五十五回)的精明与自私 , 让这样一位藏愚守拙之人成为宝二奶奶 ,自然会影响到凤姐在贾府的地位 。换言之 , 宝钗成为宝二奶奶之日 , 大约亦该是熙凤让出管家奶奶之位之时 。工于权变的凤姐自然会料到这一层 , 因而考虑到自己的利益 ———小说中凤姐的最大弱点恰在于时时处处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 ———凤姐似乎更愿意接纳体弱多病而又孤高自许 、不懂权变的林黛玉 。
其三 ,贾政之所以平日严教苛求宝玉 ,乃是指望宝玉能走正统的仕宦之途以立身扬名 , 光宗耀祖 。在宝玉的终身大事问题上 , 这位严父应该更有发言权 ;以贾赦专断行事嫁迎春推论 , 宝玉的婚姻最终该由贾政夫妇决定 。
其四 ,就宝钗而言 ,虽然她早就梦想成为宝二奶奶 ,但如此“不择手段”的“掉包” , 她是否肯为 ? 考虑到自己的声誉 ,尤其是婚后如何面对宝玉的尴尬境地 ,一向以稳重 、知礼见称的宝钗会不顾脸面 、不计后果地穿起那原本不属于她的婚纱礼服吗 ?
其五 , 甲戌本二十五回
“凤姐笑道 :` …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 ,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 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
句右脂砚斋侧评 :
二玉事 ,在贾府上下诸人 ,即看书人 ,批书人 , 皆信定一段好夫妻 ,书中常常每每道及 ,岂其不然 ? 叹叹 !
庚辰本脂评文字略异 :
二玉之配偶 ,在贾府上下诸人 ,即观者 、批者 、作者皆谓无疑 ,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 。我也要笑 。
按脂批言 ,则宝黛之事是得到贾府上下认同的 ,又焉得有“掉包”之举呢 ? 而且脂砚斋还认定作者也是如此构思的 。
作为绛珠化生 , 黛玉天生“怯弱多病” ,她的命运在第三回便已交待清楚 。
此回通过黛玉之口道出癞头和尚的预言 :
“只怕她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若要好时 ,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 ;除父母之外 ,凡外姓亲友之人 ,一概不见 ,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
然而 , 母亲早逝 , “守丧尽哀” ,她何以能不哭 ? 弃父远游 ,生离死别 , 又何以不哭 ? “上无亲母教养 , 下无姊妹兄弟扶持” , 不得已抛父进京 , 又如何能不见“外姓亲友之人” ? 显然 , 小说在第二回就已将黛玉的命运推向悲剧的边缘 。
而随着情节的发展 ,悲剧终于愈演愈烈 , 乃至于“泪枯” , “泪尽夭亡” 。黛玉寄居贾府 , 尤其是在大观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 ,与宝玉耳鬓厮磨 ,历经探试 ,屡经波折 , 终成知己 。黛玉是何其看重这份真情 !
然而 ,贾母 、贾政夫妇既坚信宝玉命里不该早娶 , 不予宝玉公开议婚 ,因而宝黛虽两心相知 , 却又徒然无奈 , 只有在等待中品味爱情的熬煎 。五十二回有段文字写宝黛间的这种情苦 :“黛玉还有话说 ,又不曾出口 ,出了一会神 ,便说道 :`你去罢' 。宝玉也觉心里有许多话 ,只是口里不知要说什么 , 想了一想 , 也笑道 :`明日再说罢' … …”此时的宝黛已互认对方为知己 ,然限于礼教的罗网 ,他们只有苦苦的等待 ———因为除了等待 ,他们又能如何呢 ?
由于双玉之间迟迟不能公开确立关系 , 爱情的幸福终于化为等待的痛苦 ,并最终拖垮了黛玉 。二十六回佳蕙语红玉 :“林姑娘生的弱 ,时常她吃药 ,你就和她要些来吃 ,也是一样” 。可知黛玉生命之限已近 。黛玉孱弱的身体 ,承负不了生活的“风刀霜剑”与爱情的重荷 ,她终于死于爱情的渴望 。
绛珠与石头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也许 , 宝玉砸玉之日 ,正该是绛珠魂归之期 。则宝玉为表白自己衷肠而砸玉的举动 , 并没有使黛玉释然 ,反而更陷黛玉于情苦之中 ,并终至于泪尽而逝 。
“情因相爱反相伤 ,何事人多不思量 !”脂砚斋的这一感喟是何其凄苦而又无奈(戚序本三十五回前批)!
黛玉之死的时间 ,我以为当在宝玉宝钗议婚之前 , 也在贾府抄没之前 ,其序次大致为 :黛玉之死 ———金玉姻缘 ———贾府被抄 。
黛玉之死 ,对宝玉的打击是可以想象的 ;然而尘世的义务和责任使他不得不继续婚姻之旅 , 于是金玉姻缘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