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英年早逝的金融界精英时有发生:2013年3月,博时基金行政总裁李锴因突发脑溢血于凌晨不幸在香港逝世,年仅42岁;2014年8月,长信基金首席风控官陈晓刚因突发脑出血离世,年仅45岁
多年来,英年早逝的金融界精英时有发生:2013年3月,博时基金行政总裁李锴因突发脑溢血于凌晨不幸在香港逝世,年仅42岁;2014年8月,长信基金首席风控官陈晓刚因突发脑出血离世,年仅45岁;2015年10月,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项廷峰因心脏病突发离世,年仅46岁;2018年5月,网信证券上海投资银行部总经理陈锦旗在公司加班期间猝死,年仅45岁;2018年7月,招商证券总监杨晔突然发病去世,年仅48岁。
人到中年,事业巅峰,正是实现人生蓝图,施展聪明才华的宝贵年华。然而,刚过四十,事业戛然而止,生命走向终点,这些外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世之精英,却撒手人寰,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顿足捶胸,潸然泪下。那么,不惑之年,我们应该明白什么呢?
每天除了工作,还有休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应该是几千年亘古不变的生产和生活规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的精细,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打破这一铁律。为了工作,为了业绩,为了生活,昼夜不分,黑白颠倒,夜以继日地工作、加班,熬夜。长此以往,必将打乱人体生物钟,降低自身免疫能力,透支身体,罹患疾病。因此,不惑之年,中年人一定要学会休息。没有你,地球照样轮转;可没有你,自己的家庭将四分五裂。休息好,才能工作好!
每月除了出差,还有回家。
职场如战场,上场不退场。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高、频繁出差等时常伴随着事业刚刚起步的中年人左右。一公司经理曾说过“去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少了一些去外省出差的调研。如果按照往常的节奏,一年里有半年的时间是处于‘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路上’这种状态。”但不管怎样,作为一家之主,事业心不可泯灭,常回家看看也在情理之中。家里有父母、爱人和孩子,那才是温馨的港湾,人生的憩所。这不应成为家人每月的乞求。
每年除了收入,还有支出。
外表光鲜,收入豪横的表面,没有人知道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的心底之痛。由于长期脑力劳动、生活不规律、缺少室外运动等,他们中“三高”人群尤其多,步入中年后,心脑血管病成了他们生命的最大威胁,猝死成为他们生命的魔咒。既然有颇丰的收入,何不洋洋洒洒地“挥霍”支出一把:陪父母外出旅游,陪爱人过一个周末,陪孩子逛一逛游乐场......这才应是生命本来的意义之所在。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才能保持“收支”的平衡。
人生除了高潮,还有平凡。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道理。每个人都知道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会提醒自己要注意身体,早点下班,但往往又会被工作所左右,焦虑、彷徨的情感又会在一天的时间里轮流上演。花无千日红,人无百日好。作为中年人,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当事业达到一定高度时,要学会急流勇退,见好就收,这样不仅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歇息,又为下一次冲锋积攒能量。平凡中见伟大,进退中显智慧。
结语:不惑之年的蔡向阳不幸辞世,我们不希望下一个“蔡向阳”重蹈覆辙。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我们向往理想、事业和成功,但我们更不能忘记爱情、婚姻和家庭。后者才是我们前进的信心、动力和源泉。人生贵在一度。作为中年人,我们要学会取舍,知道进退,明白收放,淡泊得失,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生活的稻草所压倒;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收获诗和远方;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摄取生命的价值和芬芳。不惑之年,你明白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