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是演员的一个行当,生,旦,静,未,丑的丑角。丑角一出场,笑料就来了,他的行为、语言艺术,就是观众笑料的素材。这就要求演员才思敏捷、反应灵敏,随机应变。这些笑料在演员的肚子里,拿
的确如此,不仅是小丑,世界上最著名的那些喜剧演员,卓别林,憨豆先生,金·凯瑞,周星驰,基本都带有忧郁气质甚至患有抑郁症。制造快乐的人本身不快乐,这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但又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几点。
一,搞笑是个高难度工作,从业者压力非常大。
很多人不知道,喜剧是一个非常难的行业,比悲剧正剧都要困难,逗人笑要比让人哭难得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悲剧谁都能演,但好的喜剧演员非常难得的原因。谁都会流眼泪,演员可以通过哭感染观众一起难过悲伤,但你很难通过自己尬笑就让别人跟着你笑,别人只会觉得你傻。一个好的悲剧演员必然能演好悲剧,比如徐峥在《我不是药神》里的精彩表现,让人忘了他是一个喜剧明星。
从事搞笑工作的人,要绞尽脑汁想法设法制造笑料内容。小丑通过造型化妆和滑稽的姿态动作,相声演员通过三番四抖的包袱段子,喜剧演员要求更高,从面部表情到肢体动作,到语言表达,再到情结设置,都要能达到搞笑目的,有人统计过周星驰电影,总结出几十种搞笑的套路。搞笑这是一个对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工作,从业者压力很大。
而且所有搞笑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可重复性不高。听了一次的笑话,第二次听就感觉一般,听多了甚至会心生厌烦,所以喜剧从业者要不断寻求突破创新,想新的点子,找新的笑料,压力山大。优秀的喜剧演员都对自己要求非常高,不愿意重复老套路,逼迫自己不断创新进步,舞台上他们看似轻松如意,但台下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观众的笑都是他们的苦闷换来的。
二,搞笑工作者内心深处的自卑感。
幽默是一种高级的智慧,比如钱钟书的文字,但是人们最喜欢的却是不那么高级的搞笑方式,比如扮丑扮傻。卓别林和憨豆先生,都是经典的傻瓜形象,通过自己的滑稽和倒霉逗笑观众。作为喜剧演员必须放下尊严和面子,装傻充愣博人一笑。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吗?未必!是为了艺术的奉献,或者更实际点是为了生活。
宋小宝曾经在某档节目里吐露心声说,他当初做那些搞笑表演是把脸扔在地上,摔碎了再一片一片捡起来。他的话很有代表性,说出了很多喜剧演员的真实想法,为了搞笑他们在台上必须自轻自贱抛弃尊严,内心其实是很矛盾的。说实话,谁都想演皇帝伟人,谁也不想当小丑供人取乐。
相声大师侯宝林曾对人说,他们说相声的就是个玩意儿。郭德纲也说过,他是因为其他都不会干,才说了相声,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他们也不完全出于自谦,而是真正有感而发,从事搞笑工作的人,都有一种自卑感。因为本质上他们是贩卖欢乐的,说的不近人情点就是卖笑,供人取乐的,无论他们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赢得了多大的名声,这种自卑感都很难消除。
三,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这句话流传盛广,这不并不是说喜剧必须以悲剧结尾,而是好的喜剧作品不会停留在搞笑的肤浅层面,还有更深刻的人生思考。比如周星驰的电影,在搞笑幽默中饱含着人生的辛酸,尤其是《大话西游》,让人笑中带泪,悲欣交集,把喜剧上升到了哲学人生的高度。
钱钟书先生说过,眼光放远一切皆悲。优秀的喜剧表演者必然心思细腻,洞察人生,他们和钱钟书一样,输出的内容是幽默搞笑的,但内心深处却是悲哀的。喜剧大师卓别林也说过,幽默的内在根源不是快乐,而是悲哀。他所做的表演,都是为了对抗内心的绝望。他们不是因为快乐才输出快乐,而是把苦果吞下,转化为快乐送给这个世界。
幽默大师未必是快乐的,就像很多大厨并不是吃货一样,制造美味的人未必爱吃,制造快乐的人也未必快乐,借用句歌词的话,“他不是真正的快乐,他的笑只是他的保护色”。人生实苦,他们深谙其中的滋味,还要强打精神,挤出笑脸,逗别人开心,台上台下人前人后两种人格交替上演,这更加重了他们内心的压力,导致了他们的抑郁。
有一个著名的笑话。一个男人去看医生,说他很抑郁,人生似乎很无情很残酷,他在这个充满威胁的世界上觉得很孤独。 医生说:“疗法很简单,伟大的小丑帕格里亚齐来了,去看他的表演吧,他能让你振作起来的。” 那男人突然大哭,“但是医生”,他说,“我就是帕格里亚齐”。
这不仅是一个笑话,更是一个现实,那些逗笑了全世界的人,自己未必开心,一个人对人生的绝望,是笑话治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