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之所以不杀张良,是因为张良还没有被吕后杀的资格。
别笑,认真的。
刘邦曾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
吕后之所以不杀张良,是因为张良还没有被吕后杀的资格。
别笑,认真的。
刘邦曾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其实韩信、张良与萧何也代表了刘邦集团三股势力。
韩信代表的是诸侯王的势力,他们是汉朝的小股东
汉朝真正变成中央集权式的帝国要到汉武帝中后期,在此之前,汉朝其实和秦没什么区别,也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甚至汉高祖刘邦的“皇帝”都是韩信等诸侯王投票“选出来”的。
所以韩信、彭越、英布、韩王信这些诸侯王不是刘邦的臣子,而是汉朝小股东。
所以韩信去樊哙家做客的时候,樊哙跪迎时对韩信自称“大王乃肯临臣。”要知道樊哙可是吕后的妹夫,地位不低,然而樊哙见韩信是行臣子见君王的礼节,自称“臣”。
所以,刘邦和吕后两口子要防止汉朝重蹈秦的覆辙,那么首先要对付的也是诸侯王;所以我们看到韩信、彭越之死都有吕后的参与。
萧何代表的是刘邦老班底
萧何代表的是刘邦“丰沛元从”,也就是刘邦起家的老班底,这些人和刘邦是有正式君臣名分的,他们是刘邦的集团的“高管”,但是本质上还是打工者。
虽然萧何、曹参这些人不是“股东”,但是刘邦集团中高层几乎都是丰沛元从,所以他们的隐形势力最大。
吕后临朝,在已经铲除了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小股东”后,萧何、曹参这些丰沛老人才是吕后真正的目标;甚至可以说吕后都不敢想“铲除”他们,只是想自己和刘氏江山不被这些“老员工”搞下去。
我们看《史记》和《汉书》,即使汉文帝这样被陈平、周勃迎来做皇帝的人,对周勃、陈平都没什么好印象:
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将,习兵事,多谋诈……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汉文帝最信任的臣子评价周勃、陈平“多谋诈”、“不可信”。
而汉惠帝死后,张良之子是怎么评价丰沛元从的呢?
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
张辟疆言下之意就是吕后害怕丰沛元从,一定要诸吕掌握长安的城防才放心。
张良代表的是刘邦势力第三种人:外来“高管”
张良代表了刘邦集团第三种人,外来“高管”;他们不是从沛县就跟随刘邦起兵的老部下,也不像彭越、英布这样自带“本钱”来合伙的,但是他们往往弥补上了刘邦集团很多地方的短板。
比如刘邦在汉末与其他势力打交道的时候多用张良,为什么?张良家世代韩相,是旧六国的贵族;而萧何只是寒族小吏,和旧六国势力打交道,萧何身份不够。
等到汉朝建立后,张良这些“外来高管”作用就急剧下降了,所以张良才会在汉初“神隐”;但是当刘邦和吕后这对夫妻有了矛盾之后,或者说当吕后发现“丰沛元从”已经尾大不掉之后,张良这些“外来户”利用价值又有了。
吕后要制衡曹参、王陵、周勃这些丰沛元从的势力,她应该依靠哪些人呢?
除了自己家族势力以外,以张良为代表的“外来高管”就是吕后要团结的目标了。
因此,吕后之所以不杀张良,最重要原因是张良还没资格被杀;而等铲除了非刘姓诸侯王后,丰沛元从才是皇族心腹大患,此时张良为代表的“外来户”就是皇族团结的对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