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圣旨和太后的懿旨相冲突时,执行谁的旨意?

旨意,是皇权的象征,但下达旨意的,并非只有皇帝。旨意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天子金口玉言,称为“圣旨”。
圣旨代表了皇帝的旨意,包括诏书、诰书、敕书、制书等形式,明清以后,圣旨都以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5 02:24:09

旨意,是皇权的象征,但下达旨意的,并非只有皇帝。旨意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天子金口玉言,称为“圣旨”。

圣旨代表了皇帝的旨意,包括诏书、诰书、敕书、制书等形式,明清以后,圣旨都以“奉天承运,皇帝(诏、诰、敕、制)曰”这一句开头。当然,皇帝的旨意,也可以采取“口传”的形式,或者较为随意的“御批”(皇帝用朱笔写在小幅纸上的批示)。现在一些电视剧里,太监口传圣旨,还要先来一句“奉天承运,皇帝云何云何”,宣完旨,还不忘说一句“钦此”,实在是好笑!

“钦此”是干什么的?好比看官你借人钱,写下“今欠某某人民币十万八千九百九十九元”,“元”后面是不是还要写个“整”?整就相当于钦此,是为了防止坏人在后面篡改加字。嘴巴里说出来,算怎么回事呀?

第二、太后或皇后的旨意,称为“懿旨”。

第三、皇贵妃、皇太子和亲王的旨意,称为“令旨”。

懿旨和令旨发挥作用,主要在皇朝发生突然变故,皇位空置的情况下,太后(或皇后)与皇太子(亲王)暂时用懿旨、令旨的形式发号施令。

以明朝为例,永乐中,成祖经常在外征巡,皇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便以令旨行事。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他弟弟郕王也以监国的身份,以令旨传令。

凡后宫之命,皆称懿旨。还是以明朝为例,武宗朱厚照去世后,没有子嗣,大臣决定派人到湖广安陆迎请兴王嗣子朱厚熜来京即位,在新君即位前的四十天时间里,皇位上无人,凡大政令都以武宗母张太后的懿旨的形式颁行,直到朱厚熜正式继承大位。

还有一个例子,穆宗朱载垕在隆庆六年突然去世,年仅十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神宗)即位,随即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与内阁首辅大学士高拱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高拱发动言官猛烈地弹击冯保。冯保为了自保,向两宫太后(这时穆宗皇后和神宗生母李贵妃尚未为太后)和皇帝告发说:“高拱目中无君,他说万岁爷是一十岁小孩,如何治天下!”高拱的话令孤儿寡母内心不安,于是决定驱逐高拱。

第二天便宣召府部大臣入宫,忽然太监从宫内捧出旨意,题头之语是:

“皇后懿旨,皇贵妃令旨,皇帝圣旨”

是两宫太后和皇帝联合传旨(因为尊母后,懿旨和令旨尚书于圣旨之前),下令高拱立刻解职离京。

通过以上缕述可知:1、圣旨是最高的旨意,是皇权的代表,是朝廷大政令的唯一合法依据,体现的是最高行政权和最高裁判权;

2、只有在一些特殊时期(皇帝去世或年少),懿旨和令旨能起到暂时替补的作用,圣旨、懿旨、令旨,说到底,都是“一家之言”嘛!但当皇权恢复正常后,就只允许圣旨“一人之言”呢!

3、历史上偶有太后和皇帝不和的情况,太后若能压制皇帝,那么懿旨在宫廷内的影响力就很大。然而,若太后所传之令关乎政事,则仍应以圣旨的形式颁行,懿旨在法律地位上,是不能与圣旨相提并论的!(胡丹/皇帝不称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