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意,是皇权的象征,但下达旨意的,并非只有皇帝。旨意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天子金口玉言,称为“圣旨”。
圣旨代表了皇帝的旨意,包括诏书、诰书、敕书、制书等形式,明清以后,圣旨都以
按照法统来说,自然是圣旨最大,所谓天子,代天牧守万民,是一言九鼎的『金口玉言』。皇帝出口成旨,落纸为诏,其旨意具有法理上的最高权威。其他人的旨都无法和圣旨对抗。
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皇帝本人的权威往往也受到很多其他的挑战和制约。太子、后妃、诸侯王都可能会发号施令,皇帝诏书自然是『圣旨』,而太子和诸侯王称之为『教旨』,后妃和太后则称之为『懿旨』。一旦出现诸多旨意并行的局面,就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结果往往需要通过政变来解决。
比如在唐朝开国的时候,李渊是皇帝自然下的是诏书,但是与此同时,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的教旨地方官员也得罪不起,往往就只能根据先后顺序来定,谁先来听谁的,对后来的就说,之前有旨,来不及更改了。史书上记载:
太子令、秦、齐王教与诏敕并行,有司莫知所从,唯据得之先后为定。
后来这种冲突是怎么解决的呢?是通过血腥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软禁了李渊,最终李世民成了皇帝,统一了权威,可以说秦王教令战胜了圣旨。
后唐庄宗李存勗在位的时候,特别宠爱皇后刘氏,于是皇后的懿旨和皇帝的圣旨并行,也是政令出多门。地方官员看谁先来听谁的,如果有一方注意到了,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来,再改回来。于是天下混乱不堪,在一次兵变中,李存勗阵亡,刘氏被杀,天下被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夺取,是为唐明宗,这就是圣旨和懿旨双输的情况。
而清朝的时候,光绪帝和圣旨和慈禧太后的懿旨并行,而慈禧太后毫无疑问在朝野中更有威望和权力,有冲突的时候,光绪皇帝将被迫收回自己的圣旨。于是光绪的不满情绪加上康有为的煽风点火,就酝酿出了戊戌变法和一次不成功的政变,最终的结果就是袁世凯反水,光绪帝被软禁,懿旨又战胜了圣旨。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来回答这个问题,圣旨从理论上来说是最大的,但是具体到环境,还是要看皇帝和后妃、太后以及诸侯王的博弈,谁的权力基础更强,谁更掌握军权,谁的旨意就更加的算数。
原创码字难,孜孜考证苦。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