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也许会颠覆你的认知,鱼其实是可以在空气中呼吸的,人也可以在水中呼吸。下雨天鱼儿会浮头甚至跳出水面,就是因为水中氧气不足,跑空气中来呼吸。
呼吸的原理是什么?
不管是鱼
这一切也许会颠覆你的认知,鱼其实是可以在空气中呼吸的,人也可以在水中呼吸。下雨天鱼儿会浮头甚至跳出水面,就是因为水中氧气不足,跑空气中来呼吸。
呼吸的原理是什么?
不管是鱼还是人,呼吸的器官虽然不同,但原理其实是一样的,就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扩散现象,这是一个基于分子热运动的输运现象,是分子通过布朗运动从高浓度区域(或高化势)向低浓度区域(或低化势)的运输的过程。
上面这段话也许太过于学术,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看下面这两杯子,首先我们在左边杯子里面倒入矿泉水,然后再倒入蓝色墨水,这个时候墨水跟矿泉水还是泾渭分明,下面墨水浓度高,上面浓度低。
但是静止一段时间以后,蓝色墨水最终会变成右边模样,和矿泉水完全融合在一起,这个原理就是就是分子的扩散原理,分子总是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像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明白了扩散原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鱼的呼吸,大家都知道,鱼主要的呼吸器官是鳃。
人类的原理也一样,只不过氧气扩散的场所(呼吸器官)从鳃丝变成了肺泡而已。
所以从原理上来讲,只要某种流体在经过呼吸器官的时候,流体中富含的氧浓度比血液中的高,二氧化碳浓度比血液中的低,那就可以正常呼吸,不管这种流体到底是液体还是气体。
下雨天鱼为什么会浮头?
还在儿童时期,家里的长辈就会教授给我们一些可以预测天要下雨的自然现象,例如蚂蚁搬家、燕子低飞,而鱼儿浮头,也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现象。
那么下雨天鱼儿为什么要浮头呢?这是因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受到大气压的影响的,大气压越高,氧气溶解度也就越高,反之气压越低则溶解度也越低。
既然鱼可以从空气中呼吸,那为什么上了陆地会死亡?
鱼确实可以在空气中呼吸,但是鱼上了陆地,也确实会窒息而死。这句话好像是自我矛盾,但实际上并没有问题。
前面讲过,鳃丝的结构使得它展开以后的表面积非常大,可以提高从水中获取氧气的效率。
但是离开水以后,大多数鱼的鳃丝会黏连在一块,接触空气的面积就变得非常小,尽管接触到空气的鳃丝仍然可以呼吸空气,但是因为接触面积小,导致摄入的氧气量不足。另外鱼在水中可以不停地吞咽水从鳃排出去,而在空气中做不到,导致空气流动也少。
在民间有一种神奇的“弓鱼术”,可以让鱼儿离开水以后依然存活好几个小时甚至是一两天,因为弓鱼的腮盖是打开的,鳃丝也是炸开的,接触空气的面积很大,鱼就可以顺畅地完成呼吸。
同样,人也可以在水中呼吸。
人类有很多梦想,梦想自己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翱翔,也梦想能像鱼儿一样在水里畅游。
在天空中飞翔,如今很多人通过飞机也许已经实现了,但是在水里畅游并自由呼吸,好像并没有多少人听说过,但科学家们实际上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早在二战之前,关于液体呼吸的研究就已经被提了出来,不过真正开始相关研究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使用的呼吸液体是含氧盐溶液,在约翰尼斯·克莱斯特拉博士的首次试验之中,实验动物在溶液中最长呼吸了一个小时,虽然最终还是死亡了,但死亡的原因并非窒息,因为呼吸过程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无法顺利排出,最终在体内堆积引起酸中毒。
后来研究者克拉克和戈兰将呼吸液体改良换成了全氟化碳,这种液体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存储量可以达到水的20倍,他们在小白鼠和小狗身上进行了实验,在长达20小时的实验过程中没有一只动物出现不适。受到了克拉克和戈兰的启发,1969年到1975年之间,克莱斯特拉博士又对呼吸液进行了改良,并开始了人类实验。
最先接受液体呼吸实验的是一位名为法尔克的美国海军潜水员,实验过程非常顺利,且没有出现任何不适,只可惜在实验过后清除肺部液体时出了问题,导致他患上了肺炎。
结语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司空见惯的常识和经验,如果你保持充分的好奇心,经过研究以后也许就会发现背后的真相竟然会颠覆你的固有认知,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皆是如此。
这,也许就是这个世界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