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不,欧洲直到19世纪的英法战争,还用的是实心铁弹石弹,可明朝在14世纪就已经是开花弹和火枪的组合了,领先欧洲几百年,战船更不必说,1450年前欧洲是黑暗的中世纪,奴隶制。《堪舆万
关于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的大小与形制,一直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热门话题,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大船派和小船派争执不休,直到今天也没争出个结果。
宝船大船派一直坚持一种非常魔幻的数字,认为宝船中最大的可以达到长44丈宽18丈。再经过各种莫名其妙的换算,最终可以将郑和船队的主力船只拔高到20000吨的级别。
当然是源自《明史》中下面这段记载了: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赉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
如果这段话属实,那也就意味着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船队中即包括62艘巨型宝船,舰队总排水量100多万吨。这个规模比当今的中国海军还大的舰队,环视全球,仅有美国海军还能凌驾在其之上。
当然,爱吹宝船的大船派们不仅会在故纸堆里寻找真谛,也积极利用各自考古发现来给自己的论调增加可信度。
截至目前,能跟长44丈宽18丈大号宝船沾上边的考古证据只有2个:
一是几根11m长的木舵杆
二是南京宝船厂遗址留存下来的三个巨大的船坞,尤其是经过全面考古发掘的六号船坞
几根11m长的木舵杆,现在已经证明跟所谓大号宝船毫无关系。因为后来大家发现,排水量500多吨的明代册封舟,用的舵杆都差不多有11m长。所以,这种舵杆用在长44丈宽18丈的巨型木帆船上,实在是太小了。由于明代的造船与航海技术不够发达,所以出海的船只往往需要提前准备可以更换所用的船舵,这也是为什么明代造船厂遗址附近会出现这种大型船舵。
至于那个南京宝船厂的船坞遗址,只是看上去挺大。但考古报告说的清清楚楚,其截面呈梯形,上口宽度44m,下底宽度就只有12m。关键是深度只有区区5m!这么小的面积与容积,如何建造排水量可达20000吨的宝船呢?
何况,用船坞尺寸来推断船舶尺寸,可能存在很大谬误。一个船坞往往会被要求同时建造几艘船只,所以很多大型船坞在实际上仅仅是为了建造一群小船。
当然,随着近年来各种新史料的发现,以及对郑和下西洋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郑和船队中的大型船舶未必都在南京建造,而很可能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建造。
长乐太平港位于闽江右岸,跟后来著名的福建船政局基本是斜对面,边上的闽江航道的水深从来就不深,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中法马江海战时,满载排水量5000多吨的法军旗舰巴雅号装甲巡洋,满载吃水约7m,就因为吃水太深开不进闽江。故法军司令孤拔被迫换乘小型巡洋舰窝尔达号作为临时旗舰。那么更为古老的万吨级宝船,自然也就别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