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第115师师长林彪意外中枪重伤,部队由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领,继续在吕梁山区对日作战,不久接到了支援山东抗日战场的任务。说明一下,在115师主力东进之前,我党领导
教导旅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在玩文字游戏。这和当年“志愿军”的称呼,如出一辙。
为什么会有“志愿军”的称谓呢?
当年毛爷爷就说过,我们不跟他国宣战,我们的人民是志愿参加战斗,这是民间的事,不是国与国的事。
结果,志愿军这个名称一出,果然让老美蒙了。他们以为,这就是一股小规模的民间人士。没想到,遇上的却是正规军。
等他们反应过来,“志愿军”只是一个名称,并不是它实际的意义的时候,两次战役都打完了。
也正是由于“志愿军”这一混淆视听称呼,让美国吃了个哑巴亏。
115师“教导旅”,同样也是一个迷惑人的称谓。
当年,老蒋就给了八路军3个师的编制。而且还是丙级师,一个师只有两个旅,每个旅只有两个团,满员才12,000人。
但老蒋的嫡系可都是甲级师,每个师下辖三个旅,每个旅三个团,满员编制3万人。
老蒋前期,确实也是以3个师的编制,来发放给养,意图限制我们的壮大。
但是,我们出于长远考虑,不可能将人员,压缩在这3个师的编制内,那样只会对自己不利。但如果扩编太快,又会导致老蒋的怀疑,从而引出不必要的麻烦。
于是,115师在扩编之后,就成立了7个教导旅。从表面上看,这是由专门训练新兵的教导员,组成的7个非战斗编制。但实际上,这7个教导旅,就已经是115师的正规军了。
这在当时,对日军和老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迷惑作用。他们一时也摸不清,我们的主力到底有多少人。
其实,这在《亮剑》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抗日战争后期,李云龙手下都七八千人了,都快赶上一个师的编制了。可李云龙依旧是个团长,对外宣称仍然叫独立团。
因为按照一般人的思维,一个团的人数,顶多就2000人,编制确实不大,还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格外重视。但是,要对外宣称扩编了一个独立师,那可就麻烦了。
在115师进入山东以后,与八路军山东纵队协同作战。后来,115师与山东纵队合并,番号依然为115师。
但整编后的115师,发展为7个教导旅,一共7万余人。
这在原来的编制上,翻了5倍都不止。为了不过早地暴露实力,这7个旅都没有正式编制。
第1旅旅长彭明治,黄埔军校毕业,参加过北伐战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5月10日去世。
政委朱涤新,参加过长征,曾担任115师政治锄奸部部长。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过平型关战役。1955年,朱涤新已经是地方干部,未参加授衔仪式。2002年1月3日去世。
第二旅旅长曾国华,广东五华人,早年参加粤军,参加过北伐战争。1931年加入红军,参加过长征。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8年1月3日去世。
政委符竹庭,江西广昌人,参加过长征,曾担任红一方面军第2师政治部主任。1943年11月26日,在滨海军区机关驻地遭遇日军,身负重伤,不幸牺牲。
第3旅旅长杨勇,杨勇是湖南浏阳人,参加过长征。55年授予上将军衔,1983年1月6日去世。
政委苏振华,湖南岳阳人。抗大毕业,参加过长征。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115师343旅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9年2月7日病逝。
第四旅旅长邓克明,湖南安化人,参加过长征,55年,授衔为少将军衔,1983年10月28日去世。
政委张国华,江西永新人。早年参加过长征,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115师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张国华被授予中将军衔。1972年病逝。
第五旅旅长梁兴初,江西吉安人,参加过长征,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1980年10月5日去世,享年73岁。
政委罗华生,湖南湘潭人。参加过安源工人运动,担任工人纠察队队长,参加过长征,担任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在抗日战争时间,担任过115师教导五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独立旅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1年9月6日病逝。
第6旅旅长邢仁甫,河北盐山人。1943年,邢仁甫投靠了国民党。1944年,邢仁甫又投靠日寇,当了汉奸。1949年被我军抓获,1950年被枪决。
政委周贯五,江西吉安人。参加过长征,在抗日时期,任115师343旅政治部锄奸科科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7年3月29日病逝。
第7旅旅长韩先楚,湖北黄安人,早年参加过长征,担任过115师344旅668团副团长。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1986年10月3日病逝。
政委赵基梅,湖北麻城人,早年经历过长征。曾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独立游击队队长,兼第五军分区司令。1947年8月,赵基梅任江汉军区司令员,但不幸在1947年12月17日,病死在随县三里岗,年仅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