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五帝本纪》说:“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按上面说的意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只能一个一个回答。因为曾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太多,我就分别回答一下匈奴、鲜卑、突厥以及南方蛮人的起源。
匈奴,至今尚无定论
匈奴是活跃在秦汉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鼎盛时期对中原王朝造成了不小的威胁。以至于秦朝修长城防御,汉初不惜和亲。直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人在对匈奴进行了多次军事打击后,匈奴才逐渐分裂迁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关于匈奴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王会篇》、《山海经·海内南经》、《战国策·燕策三》。在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李牧大破匈奴,让对方十多年不敢入侵赵国边境。但是在战国之前,却无匈奴这一说法,仿佛匈奴突然出现在了北方草原。
匈奴人自称是夏朝最后一个君王桀之子淳维的后代。司马迁在《史记》里也采用了这个说法。
《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第一句话很好理解,关键是司马迁又写了后面一句,意思是在尧舜之前就有了山戎、猃狁、荤粥这些部落,这些都是匈奴的部落前身,这显然是前后矛盾的,因为夏朝年代在尧舜之后。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提出,认为商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现在看,所谓匈奴,很可能是北方草原多种游牧民族组成的部落联盟名称,因此其来源复杂,既有北方草原的原住民部落,也有像夏朝后人这种被迫北上的中原后裔。
大约在公元前7~8世纪,已经出现匈奴部落联盟,分布在阴山南北包括河套以南所谓“河南”(鄂尔多斯草原)一带的。后来的匈奴国,以匈奴部落联盟为基础,征服了其他诸部落联盟、部落以及其他一些小国而建立,自此统一的匈奴民族开始形成。
鲜卑,广泛认为是东胡后裔
鲜卑又是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游牧民族。十六国时期,鲜卑趁着中原王朝发生内乱,先后建立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政权。随后鲜卑的拓跋部建立北魏,统一了北方。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的吐谷浑政权也是由鲜卑分化出来。
鲜卑,最早出现在中央政权的视野中,是在公元45年随着匈奴侵扰汉朝边境。关于它的起源,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东胡族的后裔。
东胡,这又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商朝时期,就有了关于东胡的活动记载。但是东胡一词,最早见于东周时期的《逸周书·王会篇》。
“东胡黄罴 山戎戎菽”。
当时中原人把活动在匈奴东边的部族,都称为“东胡”,所以东胡是一个族属相同,但是名号不同的大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史记·匈奴列传》和《辞海》 都明确指明东胡“因居匈奴以东而得名”。
特别是《晋书》还记载,东胡是有熊氏的后裔,而有熊氏正是黄帝的部落。当然,这一说法没有得到论证。
秦汉之际,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打败了东胡,东胡被迫分为两部分,分别退到了乌桓山和鲜卑山附近。两部逐渐各自以山为名,形成了乌桓族和鲜卑族,并受到匈奴的奴役。
汉武帝时期,匈奴被汉军数次打败,并分裂成北匈奴和南匈奴,实力大损,渐渐压制不住鲜卑。公元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
此后,一直到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曾数次统一,但更多时候仍是各自独立发展。比较大的部落包括慕容部、宇文部、段部等。
西晋建立后,对鲜卑各部采取了安抚的政策,授予其中一些部落首领官职称号,加强统治,因此鲜卑对西晋保持了臣属关系。但是八王之乱后,西晋国力大减,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分疆裂土,天下大乱,这就是让汉人不堪回首的五胡乱华。
鲜卑族是这场动乱中的大赢家,他们建立了诸多政权,其中以拓跋部的北魏最强,并最终统一了北方。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演变成了国家的形式存在,鲜卑人逐渐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并与其他各民族开始融合。到了隋唐时期,鲜卑族人已经基本融入其他民族,逐渐消亡在了历史长河中。
突厥,曾为柔然铁匠
突厥,活跃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曾建立突厥汗国,后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先后被唐朝所灭。其后,东突厥部落又再度叛唐,建立了后突厥,又被唐朝和回鹘联军灭亡,其后,突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突厥的起源,也是有着多种说法,很多都结合了神话传说。去除神话传说的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唐朝的长孙无忌等所纂《隋书》: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阳,为蠕蠕铁工。金山形似兜鍪,俗号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
这个说法认为突厥起源在汉地平凉,本来就是一个很小的胡人部落,姓阿史那,后来北魏灭了北凉之后,阿史那一族逃到了金山(阿尔泰山)的洞穴中,后来被柔然人征服,负责帮柔然人打铁。
根据金山的形状像兜鍪(即头盔),突厥人称兜鍪为突厥,故以此为族号。
这个说法,主要没有说明阿史那来源于哪个族,又为什么住在汉地平凉。稍晚成书的《北史》,提出了另一种说法。
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姓阿史那氏。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 ··· 渐至数百家,经数世,有阿贤设者,率部落出穴中,臣于蠕蠕。
后面的说法都一样,只是起源是来自于西海(即青海湖,也有学者认为是咸海),是属于匈奴的一个部落,后被灭族,留个一个小孩,又逐渐壮大成了几百家,后来臣服于柔然。
同样是唐朝人所写的《周书》,则记载了突厥起源的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突厥是匈奴的部落,一种是突厥来自于匈奴以北的索国。
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渐至数百家。经数世,相与出穴,臣于茹茹。居金山之阳,为茹茹铁工。金山形似兜鍪,其俗谓兜鍪为\"突厥\",遂因以为号焉。 或云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
《周书》的第一种说法基本和《北史》吻合,后一种提出突厥可能出自于索国,而索国的具体位置,今天已经无法考证。
通过对以上记载进行梳理可知,突厥人要么来自于比匈奴更北边的索国,要么是匈奴的后人,居住于青海湖边上。后被柔然征服,成为他们的铁匠。而柔然的祖先是拓跋鲜卑的奴隶。
阿史那氏最初只有数百家,后来突厥部落发展大到数万人,其中多数人都是来自匈奴的后裔,铁勒部落。
公元546年,,突厥在其首领阿史那土门的领导下,西并天山北的铁勒部落,实力逐渐强大。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 西濒里海, 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 南临阿姆河南。
南蛮 ,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南蛮\"的称谓最早文字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王制》:
\"中国(居天下之中)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蛮”即是野蛮的意思,所以“南蛮”实际上是先秦时期,中原王朝对南方多个少数民族部落的统称。
这些少数民族中,长江中游有三苗、楚和群蛮,长江中上游有濮和巴蜀,长江下游有百越。
三苗是中国上古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华夏部落名,史料记载是九黎之后。
楚人则出自于颛顼(黄帝之孙),属于苗蛮族。楚人也自称“蛮夷”。鬻熊是芈姓季连部落酋长,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受到周王室的重视,给予“子”的封号,臣属于周,从而建立了楚国。
濮族,即远古至秦汉时期繁衍生息在百濮之地的族群,即今云南、贵州,四川至江汉流域以西一带。\"百濮\"最早见于中原史籍记载的是《尚书·牧誓》, 曾参加周武王“伐纣”会盟,因此也是很早就生活在南方的少数族群。
巴族人,早在三千年前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邦国,巴国。
《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西南有巴国。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皞生咸鸟”中的“皞”让我们联想到太皞、少皞,而皞就是伏羲,这说明皞是伏羲女娲的后代。如此说来,巴族和中原汉民族的联系应在五千年前。
\"百越\"之称谓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纷杂且中原人对其不甚了解,故谓之为“百越”。
在古籍的记载中,古越族人可上溯至远古时期。百越诸部族当中最早与中原交往的是地缘上较接近中原的\"于越\",其在商周时期虽然没有参加武王伐纣,但曾经北上当过周成王的宾客。因此百越人也是很早就生活在当地的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