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一桩有着“莫欺少年穷”意义的“鸡汤典故”,正是“王彦超给了赵匡胤十贯钱”
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是未来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人生无比灰暗的一年。这位时年
赵匡胤问王彦超:\"当年我来投奔你,为何你要赶我走?\",面对新领导忽然算老账,回答的不好直接送命的题,怎么回答才好?
直接说:是的,肯定不行,解释说:不是这样的,找各种理由推搪,更是会把自己推入万劫不复之地。
但王彦超当时的回答堪称经典,“我那里水浅怎么能藏的住神龙,陛下没留在我哪里,实乃天意也,要不陛下也不会有今天\",他没有解释,只是摆出了事实和结局,加上适当的吹捧。听完这个回答,赵匡胤是哈哈大笑,再也没追究王彦超当年赶走他的事。
可赵匡胤真的就如此大度就此放过王彦超吗?
别说还真是,王彦超以权倾一时的武将,得以70多岁善终,故去后宋朝还追赠他尚书令,可以说在历史上得此结局的不多,比起赫赫战功的白起,李牧,岳飞,他简直结局堪称完美。
但是为何他在赵匡胤最无助的时候,对于来投奔的好兄弟子侄不接纳,还给十贯钱打发他走,这种行为,就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就让赵匡胤不再耿耿于怀。
是不是太简单了一点?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杯酒释兵权成了千古美谈,可是不要忘记,以行旅出身的赵匡胤是一位狠人,作为一位冲锋陷阵的战将,他深懂慈不掌兵的,赵匡胤有一帮子铁杆兄弟支持他,肯定有杀伐果断的魄力。
特别是赵匡胤能够不顾柴荣对自己的恩情,在陈桥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回去还吓人家孤儿寡母禅让,这种人会心慈手软,肯定说了你也不信。
特别是这件事过去了那么多年,赵匡胤还是功成名就,做了宋朝的帝君,依然在某天外出打猎喝着小酒的时候,喝多了控制不住自己,问起陈年往事,想想他这算是放的下吗?
肯定是放不下,许多人的人生都会曾经遇上落魄的时候,俗语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赵匡胤当时一穷二白,单身汉一个却志在必得的千里迢迢去找王彦超,为啥?
因为在他看来,王彦超无论是和父亲的关系,还是在当社会地位上都是自己值得投靠的,在王彦超手下,自己可能会如父亲赵弘殷,以骁勇被提升为将领,这估计是他当时想法。后来别说赵匡胤还真以骁勇被柴荣看中,当上了将领,这是后话。
从这点上看,当时赵匡胤也没想到后来自己能做天子,可是面对踌躇满志来投靠的赵匡胤,当时已经是掌管一军的王彦超,却是非常冷淡,并没有赵匡胤想的那么美好。
作为年轻人的赵匡胤,当时才第一次感受什么是寄人篱下,什么是世态炎凉。哪怕王彦超和老爸交情不浅,但是却只是让他坐冷板凳,虽然有好吃好喝的以礼相待,但是怎么就不松口接纳赵匡胤。
估计是这种做法,让心高气傲的赵匡胤发毛了,最后肯定是要王彦超给一个答案,王彦超见赵匡胤就是个愣头青,明摆着自己不接纳他,不好说出口,给了台阶他自己离开,没想到他倒是来横的。
就让人给了十贯钱给赵匡胤,打发他走人。话说到这份上,赵匡胤是终于懂了,无奈之下接受了现实,拿这十贯钱投奔其他人去。
当时的王彦超和赵匡胤都没想到,若干年后,他们身份竟然会大反转,赵匡胤做了宋太祖而王彦超成了他的臣子。
王彦超给十贯钱打发赵匡胤离开,被历史上嘲笑为莫惜少年穷,有眼无珠的代表,而宋太祖虽然很大度,可是也是个人,也有小心眼,当年我投奔你,你不接纳,
现在怎么样,我做了你领导,小鞋底要不要穿?要不要问清楚缘由?要不要出口气?所以赵匡胤问起这话非常正常,因为这是他心中放不下的心结,自己那么优秀,你竟然看不起我?
我们要知道赵匡胤是个人,更是一个混过社会人,他从表面上对于忠于后周的旧臣非常放心,实际上数次对这些人起过杀机,后周旧臣杨徽之,当年就劝诫柴荣,这殿军要撤销有天子气,可柴荣就是不听,赵匡胤改朝换代后,对他是好几次起过心思,后来还是赵匡义劝诫,杨徽之才被贬。
还有赵匡胤对韩通父子的画像处理上,也透露了他的的忌惮心理。后来还连欧阳修编《五代史》因为忌讳,竟然没给大名鼎鼎的韩通立传,可见赵匡胤对于一些人和一些事,是非常上心的。
另外,赵匡胤虽然很宽厚,但却喜欢在做一些恶作剧,刁难他觉得讨厌的人。例如他对于降君都是起名为“恩赦侯”、“违命侯”,这种的封号其实都是在恶心刘鋹和李煜。
所以王彦超一番回答,就能放下赵匡胤的心结,王彦超为何这般优秀呢?
其实这完全是王彦超人品和处事方式有关,可以这样说,学做人要学王彦超,在王彦超身上,我们值得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首先看身世,王彦超可不是贫穷的子弟出身,他的父亲王重霸是唐末的一位晓将,曾过黄巢,又归附大唐,后梁时,官居太子少傅,兼尚书令。王彦超按照出身,在五代时期妥妥的二代人物。
可王彦超身上,却看不到一丝官宦子弟的习气,这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难得的,在父亲的教育下,他自小就胸怀大志,见到唐末乱世,经常以匡济天下为已任。
后来十二岁的王彦超,跟着李继岌平定前蜀。李继岌在班师回朝时,适逢李嗣源偷袭他,加上后唐庄宗李存勖中流矢身亡。李继岌当时成了无家可归之人,亲信们不顾当年的恩情,都四散逃命,唯一王彦超紧跟不舍,直到李继岌撒手归西。可见王彦超小小年纪,就是一位忠义之人。比其他人都有良心多了。
后来,王彦超不知为何,竟然看破了红尘,上重云山拜晖道人为师。在晖道人循循教导中,王彦超终于打磨成器,晖道人循觉得他以后前途无量,便要王彦超下山,说:\"你是富贵之人,怎么能屈居于此呢?\",临走的时候,非常有寓意的赠送银两衣帛,劝王彦超好好做人。
王彦超深感师父的用心良苦,不久即还俗归家,此后王彦超生涯是一路顺风顺水,先是成为了后晋高祖心腹,后来成了后汉的复州防御使,接着有当了后周郭威心腹,并且因为在徐州平叛有功,被升为建雄军节度使,并且在后来,数次战胜过来犯的契丹人,战果显赫。
对于既如此晓将,柴荣可不敢轻视,很快王彦超被加封为检校太师、西面缘边副部署。这样一来王彦超可以说在当时,是凤翔一带权倾一时的人物。
就是在这时候,赵匡胤来这里投靠他,可他当时有许多顾虑,最终没有接纳赵匡胤,历史上的原因已经不可考了,不过可以推测原因有三。
第一:赵匡胤来路不明,王彦超戎马一生,虽然和赵弘殷交情不错,但是许多年都没见过他的家人,而赵匡胤应该只是自报了家门,而没有父亲的书信。
也就是说,王彦超推测,赵匡胤是自己跑出来闯荡的,这样一来,肯是赵弘殷在满大街找儿子,如果自己收留了,到时候赵弘殷无法解释。
第二:赵弘殷和他是好友,他的儿子自己要照顾吧,但是他这里是军营,虽然赵匡胤身手不错,可战场上的事,谁说的清楚,如果赵匡胤有个三长两短,他怎么回去面对赵弘殷。
第三:他对赵匡胤的来历,多少有点狐疑,毕竟当时凤翔这地方,距离开封非常远,这赵匡胤在如此的环境中,竟然安然无恙的到凤翔,怎么说都感觉有点不靠谱,毕竟就是个愣头青的年轻人。
所以他综合了种种的分析,最终不敢接纳赵匡胤,但是他并不是说将领多到不用招纳的份上,在古代对于赵匡胤这里武将,谁都喜欢都想招纳到自己帐下。
可是王彦超还是放弃了赵匡胤,他是有自己的处世学问在里头,看看王彦超是如何应对赵匡胤这件事的。
首先,他对赵匡胤是以礼相待,每天都是招呼好菜好酒,这让赵匡胤后来是无话可说的,如果当年是打发一个乞丐一样,估计赵匡胤登基就会先除掉他。
其次:他不表态,让赵匡胤自己猜,本来这事如果赵匡胤聪明一点,就想到什么自己告辞算了,但是他却一根筋,无奈之下,他才做了第三步
就是直接告诉赵匡胤,子侄我这里留不下你,要不你去他处,你不是手头有点紧吗?来,我给你盘缠,拿了十贯给他,可千万不要小看十贯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了。
对于过惯了好日子的赵匡胤,这十贯钱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急人所需。当时他投靠王彦超,就是因为走投无路,盘缠也用尽了,才无奈之下希望王彦超收留。
现在王彦超给了盘缠,他可以选择自己更好的发展,没必要在这里待着,更重要就是王彦超都把话说的如此清楚,他在搅合就没必要了,赵匡胤终于醒悟了过来,拿着十贯钱就离开了。
别说这一走,倒是让赵匡胤最终闯出了名堂,说真如果真的在王彦超手下干,顶多就是个节度使,
可见王彦超除了对家国有抱负,忠义之人以外,他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个和他的性格有关,据说王彦超是有名的低调人物,他一生战功很多,却非常的低调,这在一位二代加上军功显赫的人物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特别是在杯酒释兵权中,王彦超是起到带头作用的,赵匡胤对王彦超可是非常赞许,当时赵匡胤接受了赵普的建议,在皇宫设宴。
席间,赵匡胤忽然大哭不已,对着王彦超等人说:\"卿等均国家旧臣,随朕鞍前马后,南征北战,戎马倥偬,至今尚无休养安乐的时候,这实非肤礼待贤臣的本意。\"
王彦超是立刻听懂了赵匡胤的话中话,第一个站出来表态:\"臣素来功微,承蒙恩宠。现年事已高,望能恩准我告老还乡。\"
赵匡胤高兴的不得了,马上离席扶起他说:\"卿可谓谦谦君子矣。\"但是其他的大臣们,是听不懂,许多人都是一头雾水,还在说自己当年如何如何的厉害。
赵匡胤对这他们说:\"这都是以前的事,还提来干嘛。\"第二天,因为王彦超主动告老还乡,反而得到了宋太祖的赏识,就在身边依然如故,后来还封为邠国公。但是其他的猛将,待遇就是收回了兵权,真的告老还乡了。
有人会觉得王彦超是演戏,其实不是,王彦超不是的是否跟了道人的原因,对人是非常的友好,例如,他平时待人就温谨,到了每一个地方,都会安抚百姓,同时对自己的手下将士们,更是嘘寒问暖,堪称是\"礼贤下士\",特别是他对家里人管教很严格,自己也从来以势欺人,平时家务活都让子孙自己动手子,是不多甚少雇佣人做杂活的大臣。
综合种种,为何赵匡胤就凭借王彦超的一句恭维话,就放下心头芥蒂,其实主要是王彦超这个人做人上有义气,本身也是个谦谦君子,在下属和百姓中口碑非常好,还能严加看管子女,这已经让赵匡胤赞许不已,加上他对赵匡胤更是非常忠心,还能听懂他的弦外之音,两家交情也不错,这样的人物,为何不被重用,王彦超得以善终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王彦超身上的确可以让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当然这需要一些对生活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