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对待“李鸿章是汉奸”这个问题?

很高兴来回答您的问题,关于李鸿章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让我发表一点浅见。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 朝野满汉各种矛盾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22 16:02:34

很高兴来回答您的问题,关于李鸿章大家都非常熟悉了,让我发表一点浅见。

作为晚清一代重臣和权臣,李鸿章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舞台上,一直处于古今中外、 朝野满汉各种矛盾的漩涡中心。作为实力最强的洋务派淮系集团的首领、清政府重要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之一,为了因应不可抗拒的时代变局,他在中国早期的洋务近代化活动中,所做的事情最多,因而引起的争议和非议也最大。有人曾用八个字很形象地概括他:“权倾一时,谤满天下。”

今天, 我们重新审视李鸿章的时候, 我们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光, 把李鸿章放在当时那个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评判。当时他面对着一个从软件到硬件都落后于世界,而且落后到无法和周遭对话的中华。顶头上司是个不无才华、御下有方,但同时悍辣固执,拒绝与世界交流的老泼皮,所以他很难用正常的方式来促进一切。

只好用尽各类方式,委婉、迂回、偶尔不免卑鄙、甚至为虎作伥地,推进着宏图大业。一点点试图让中华纳入与世界其他国家对话的轨道上。他是当时中华仅有的几位,可以和世界其他国家做现代外交的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可以算得上外交家的现代政治家,做了及倡导无数的实业。

第一,李鸿章为庸众中的杰士。晚清统治层从最高统治者至大小官员,总体来看是个平庸的群体。他们从小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又在腐朽不堪的专利制度制约下活动。当时统治阶层都是知识低下,目前短浅的平庸之辈。 但在激烈的社会震荡中,他们中也分化出一些比较杰出的人物,李鸿章就是其中的一个。张之洞 、梁启超都认为李氏的见识超出同侪,这个论断是公允的。他以推行 “自强新政 ”即洋务运动为己任,而经过锐意考查,有些认识也颇为高明。

其次,李鸿章的高明之处还在于把“借法自强 ”看作救国的关键所在。当时,不少大臣喊“攘夷 ”而反对学习西方,与正确的救国途径背道而驰。有的大臣虽然也主张学习西方,但视野狭窄。李鸿章把学西方作为救国急务,爱国赤诚溢于言表。他自觉地继承和发展林则徐 、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以“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为洋务自强运动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戎为的是创造一个有利于改革和建设的国际环境,而根本的出发点是变法图存。

作为洋务运动无可争议的领袖,他整军经武,购买和仿造船、炮、洋枪则成了变法的重要内容。当时,敌国环伺,整军经武是任何执掌国家权柄的人不能不考虑的大事。李鸿章的高明处在于他围绕国防建设提出了三个根本性的大事:一是培养全新的人才;二是全面发展工商业;三是要求宫廷节省冗费。

从整个社会看,李鸿章不一定是这些思想的首倡者,但在大臣中能全面地提出这些主张的却不多见。他是晚清近代化事业的主要开创者。稍加考查就会知道,中国有机械制造、近代的采煤、铁路、电报、轮船运输、纺织等工业、采矿和交通运输及信息企业,无一不同李鸿章的推动、支持有关。而在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出洋等方面也有他不可磨灭的贡献。

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的几百部西书孕育了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等一代呼风唤雨的人物吗?没有洋务运动,鲁迅又怎么会跑到南京去上学呢?对19世纪以来为捍卫中国的独立和摆脱中世纪的落后状况尽心尽力的人,我们都应如实记下其劳绩和失误。 李鸿章也不应例外。

第三,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凝聚中心。鸦片战争后在中西文化撞击下逐渐出现了一批新型的知识分子。 他们先是集结在曾国藩周围,接着就向李鸿章靠拢。在甲午战争以前,这些对西方了解较多且程度不等地掌握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有识之士大体上都视李鸿章为中心。他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李氏思想比较开明和开放,是各项洋务事业的主要推动者,因而对有新知识的青年颇具吸引力。 在甲午战争前,不但严复、马建忠及其他留洋归来的技术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在李鸿章直接领导或势力所及的范围内服务,就是对其学西方的作为持激烈批评态度的郭嵩焘、王韬、郑观应等人,也是李鸿章的朋友或麾下的重要官员。

李鸿章可以说是晚清的擎天柱,独立支撑起这座将倾大厦,为中国的新式军队,工业播下了种子,为中国赢得了一段时间的和平发展。但同时他骨子里有一种对洋人的惧怕,为了苟且偷安,对洋人一退再退,那是因为他意识到和洋人的差距。他是一代权臣,手下人才济济,却对满清忠心耿耿。是深受儒家忠君思想荼毒,却又对时局有一定清醒认识的睿智老人。

用糊裱匠来评价他们是极大的不尊重,是对他们所有努力的忽视。正是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们的努力,才让清王朝的终点不至于太难看,也正是他们在为王朝续命,为立宪争执,后人们看到了一条属于中国的发展之路。伊藤博文对李鸿章的评价也很高:如果中堂坐在博文的位子,中堂会做的博文好;如果博文坐在中堂的位子,博文未必做的未必比中堂强。

而作为一个杰出的外交家, 李鸿章虽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但这不全是他个人的过失, 还有当时大清朝走向腐败和没落的背景。在当时国际大舞台那错综复杂的状况里, 李鸿章处理了很多震惊中外的大事件。 这样的大背景和大事件不是每一个外交官都有机会遇见的,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外交人员就能够处理的。李鸿章在外交上不断地巨大失败和微小的胜利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手段,作为个人角色的李鸿章,不愧为一个出色的外交家。在和外国人的交往之中,李鸿章本人的睿智和深刻,他的大气和幽默,他的仪表和举止都散发出浓浓的个人魅力,博得了外国人对他的敬佩和尊敬。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青年科举,中年戎马,壮年洋务,暮年背锅。身为汉臣,一面干活兴洋务 ,一面被清庭忌惮。一面为清流谤议,一面承受国难,一面向外乞和。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人情之至难堪,人生之至难为。他用尽了所有气力在三千年未有的变局中,在弱国无外交的情形下,勉力支撑。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