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详细解释一下西夏官制和兵制是怎样的?

西夏是党项人在西北部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公元一千零三十八年由李元昊成帝,因为在宋、辽西边,史称西夏。一共成立了一百八十九年,期间共有十位皇帝。
(李元昊图片)
李元昊在结合原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8 13:46:32

谁能详细解释一下西夏官制和兵制是怎样的?

西夏,党项人建立;建国于公元1038年,亡于1227年,都兴庆府;自景宗李元昊始,至末帝李睍,历10帝,享国189年。

一、西夏官制

西夏官制大抵模仿宋制,兼有党项传统蕃官制度。西夏皇帝称“兀卒”,意即“青天子”,下设文武班制。

(一)中央官制: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始立国,定百官如下:

中书省,主管国务政令,署官为中书侍郎、散骑常侍、谏议大夫、中书舍人、司谏。

枢密院,主管武备边防,署官为枢密使、枢密同知、枢密副使、佥书、承制。

御史台,主管刑名监察,署官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殿中御史、监察御史。

翊卫司,主管宫禁宿卫,署官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诸卫上将军、大将军。

三司,即户部、盐铁司、度支部,主管财务赋税,署官为正使、副使、盐铁使、度支使。

农田司,主管农事物价,署官为司农卿、少卿、丞、主簿。

群牧司,主管牲畜畜牧,署官为制置使、副使、都监。

开封府,承北宋官制名称,实则管理都城兴庆府,署官为府六曹、左右军巡使、判官、左右厢公事干当。

飞龙院,主管御用马匹,兼“宫城卫护,缉捕贼盗”。

官计司,主管官职调动;磨勘司,主管官吏考核。

文思院,主管皇家衣用;受纳司,主管仓贮分配。

蕃学、汉学,主管官员子弟教育。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二年,置尚书令,总理西夏国事,职同宰相;精简二十四司为十六司,分理六曹,细化职权。西夏奲都六年,中书省设各部尚书、侍郎,增设南北宣徽使、中书、学士,扩大汉人官僚。

西夏末期,官制分上、次、中、下、末五品司。上品司为中书省、枢密院,次品司为殿前司、功德司、御史台、开封府、飞龙院、文思院,中品司为三司、官计司、磨勘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等;下品司、末品司,分别为管理边区、百工的司院。

(二)地方官制:

西夏地方行政为州、县两级制,州主官为刺史,县主官为县令;仿“五京制”,划兴庆府、西平府,号东、西两京;并于甘州设宣化府,专责甘州回鹘、吐蕃等民族事务。三府、州、县之外,另划边防重镇设郡,以皇室诸王充守。州、郡、县依职官事务、战略位置,划制为上、次、中、下、末五等。

因党项原始部落制度影响,西夏保留了蕃官制度,称号如:宁令、谟宁令、祖儒、吕则、枢铭、昂聂、昂星、谟个、阿尼、芭良、鼎利、春约、映吴、广乐、丁弩等等。随着蕃官式微和西夏灭亡,这些官职职能已多不可考,但在西夏地方官制中,军政合一的“部落首领制”仍可窥见全貌。西夏将全国划为左、右两厢,每厢设六个监军司,分驻险要州府。监军司署官为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由党项人充任;下辖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党项人、汉人皆可充任。监军司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管军管民。

(三)宗教官制:

佛教为西夏国教,特设帝师、国师、法师、禅师;帝师、国师地位尊崇,仅在太子之下,凌驾中书省、枢密院之上。功德司,主管佛教事务,分僧众功德司、出家功德司、护法功德司,位同殿前司、御史台。

二、西夏兵制

西夏立国时,东据宋、辽,南接吐蕃,西卧回鹘;蒙古人崛起后,北部边患更甚。所处河套地区,强敌环饲,已然四战之地。所以,夏景宗李元昊极注重军事建设,在党项人部落兵制特点上结合宋制,创建出一套完备的军事制度。

(一)兵役制度:

西夏以部落族户为单位,一户为一帐;15岁—60岁为丁,帐丁战时从军,未战生产,自给军备,指定集结。

《宋史·夏国传》载:“男年登十五为丁,率二丁取正军一人,每负赡一人为一抄。负赡者,随军杂役也;四丁为两抄,余号空丁。愿隶正军者,得射他丁为负赡,无则许正军之疲弱者为之。故壮者皆习战斗,而得正军为多。”

李元昊将壮丁编为“正军”,弱者编为“辅兵”,这种耕战结合、全民皆兵的制度,使全国共整编西夏兵50万之众。

(二)中央兵制:

枢密院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官计司、群牧司、飞龙院之军务,皆由其所制;翊卫司分掌兵权,隶属于枢密院,后为殿前司取代。西夏中期,定经略司,隶枢密院下,冠于诸司之上,取代左、右厢。

西夏建国初,选拔贵族子弟善骑射者5000人,组成“质子军”,分三番宿卫皇帝;政权稳定后,更号为“御围内六班直”,为西夏精锐部队。

另从全国各军中精选重骑兵3000人,号称“铁鹞子”,分10队,每队300人,统领皆悍将。跨良马、披重甲,遇战必为“前军”,披坚执锐,战功赫赫,子孙可世袭,为党项军人荣誉象征。

《宋史·夏国传》载:“别有擒生十万,兴、灵之兵,精练者又二万五千,别副以兵七万为资赡。”李元昊的“擒生军”共计十万人,驻防都城兴庆府2.5万人;战时拔精锐3万,副兵7万,负责攻坚、机动作战。因参战中多俘虏敌军为奴,故号为“擒生”。

(三)地方兵制:

西夏地方军中基本作战单位为“抄”,每抄主力1人,辅主1人,负担1人,共计3人。其主要兵力部署为:7万人驻守兴庆府周围,5万人驻守西平府,5万人驻守贺兰山;东南驻10万人防宋,东北驻7万人防辽,西部驻3万人防吐蕃、回鹘。对吐蕃、回鹘用兵,集结东部军队向西;对宋、辽用兵,集结西部军队向东;国内有变,则集结东、西军队汇合中部。这种首尾兼顾的战术思想,取自《孙子兵法》所描述的一种叫“率然”的蛇,证明党项人已在各方面积极吸纳汉学文化。

如此庞大的军队,西夏采用“监军司”进行有效管理。监军司即有军事职能,亦有行政职权,将全国划为左、右两厢,每厢设6个监军司,共计12大监军司。厢,以兴庆府为中轴线,东部为左厢,西部为右厢,因所任军权太大,非党项豪贵重臣不能担任,其军事主官早期称“宁令”,意即大王之意。夏崇宗时,以经略司取代左、右厢,完善军事体制。

监军司,仿宋制,定立军名,其驻地如下:

左厢神勇军司,驻银州弥陀洞;

祥祐军司,驻石州;

嘉宁军司,驻宥州;

静塞军司,驻韦州;

西寿保泰军司,驻柔狼山北;

卓罗和南军司,驻兰州黄北北喀罗川东;

右厢朝顺军司,驻贺兰山克夷门;

甘州甘肃军司,驻甘州;

瓜州西平军司,驻瓜州;

黑水镇燕军司,驻黑水城;

白马强镇军司,驻娄博贝;

黑山威福军司,驻河套西北黑山。

监军司设都统军、副统军、监军使各1人,由党项人充任;下辖指挥使、教练使、左右侍禁官,不定员,党项人、汉人皆可担任。

以上,即为西夏官制与兵制介绍。不难看出,西夏吸收了很多汉文化特点,中、后期蕃官体制更渐式微,几乎在制度上完全汉化。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灭夏后,党项人与其他民族杂居,渐融入各民族之中,已然成为华夏大民族家庭中的一员。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