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两个问题。
①:为什么脱离太平天国单干后,石达开就不复当年之勇了?
②:为什么石达开不到北方发展?
先说第一个问题。
一个政权有没有战斗力,将领是否善战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有
1857年5月,石达开逃出天京,奔赴安庆,开始了单干生涯。
接下来,该何去何从呢?
北伐是不可能北伐了
最拉风的选项,当然是北伐,一举把北京打下来,要啥自行车呀。
问题是,北方的清军很强大。当初把北伐军灭掉的僧格林沁、胜保的骑兵还在,虽然他们正忙着镇压北方的起义军,但如果石达开这样的大V要上去,他们也会抽出时间来优先招待的。
石达开所部,多三江两湖人士,让他们北伐中原,去跟大清骑兵硬碰硬,等于自杀。
石达开出走是为了活命,不是为了自杀,所以,北伐就不要想了。
现在,最要紧的是找到一块靠谱的根据地。
就近发展,经营江西、闽浙。
石达开最初的设想,就是就近发展。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想去远方到处流浪。
清军的德兴阿给咸丰的一份奏章,印证了石达开的这个设想。
这份奏折中,提到了石达开与洪秀全之间的一封信。
信中,石达开提出了自己的计划:李秀成会合捻军张洛行分扰下游;陈玉成、洪仁常、韦俊、杨来清等将领回救天京;自己率军救援江西、进军浙江。
奏章中还有洪秀全的批复。
看来,石达开是想在江西、浙江,就近发展。
这个想法很靠谱。
石达开在江西的基础不错,确实有可能把那里经营成根据地。
同时,紧靠太平天国主战场,石达开和老兄弟们还能相互照应。
很快,石达开就发现自己错了。
洪秀全与石达开现在已经是竞争关系。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石达开是比大清更直接的竞争对手。
所以,一方面,石达开已经不可能像以前一样统一指挥其他部队作战。
另一方面,兄弟部队有困难,还都期望翼王去救。这不,到今天还有不少人骂翼王不救九江林启容呢。
如果只是协调问题,倒也还能忍。
不能忍的是:天王总是使坏。
尤其是在进军闽浙时,当石达开移军福建时,洪秀全拉拢杨辅清,杨辅清在石达开未接手阵地的情况下退出了福建,使石达开陷入被动。
这就没意思了,再挨在一起过日子,迟早要内讧!
决意入川
1858年,石达开与将领们在南安开会,确定以四川为发展方向。
当时的四川,确实是一个理想的根据地。
四川,自古就是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嘛。
此时,东南已经乱成一锅粥,北边又有捻军闹事,唯有四川还比较富庶,是当时财赋重地。
而且,四川此时的防务可谓乱七八糟。咸丰元年到咸丰十一年,光总督就换了十一任,连个稳定的主事领导都没有,官员体系混乱不堪。
李永和起义时,义军攻到了距离成都仅仅七十里的地方!
石达开挑中四川为目标,眼光是不错的。
问题是:你过得去才行!
远征,开始!
迷茫的远征
远征过程就不详说了。总结下来一句话:一路打败仗,一路散队伍,最后兵败大渡河,过程充满了迷茫。
石达开出走后表现不佳的原因很多。
不过,其实有许多原因,都跟他的进军路线挂在一起。
石达开既然是要入川,当然是要赶快赶路,尽量走无人阻拦的地方,沿途能不打就不打!
但是,20万大军要吃饭呀!贫瘠的地方,没人阻拦,但你也找不到粮食呀!
所以,石达开必须缜密地策划、组织进军路线,既减少阻力,又能解决粮食问题。
·可是,石达开在组织上却失误颇多。
我们以宝庆之战为例。
从战略上说,石达开过境湖南时,顿兵宝庆,耽误时间,使自己趁虚入川的计划失败,被迫退入广西。
而从战术层面来说,攻宝庆时,既然要攻宝庆,就应当保留一些外围城市,以为后援和粮草补给。但石达开却放弃外围城市,孤军顿兵城下,最终既无粮草又外援无继,最终失败!
而退入广西后,长期驻扎广西,更是其路线上的重大失策。
广西贫瘠,粮食不易收集,石达开的大军只能一天到晚跟团练打,希望解决粮食问题。
如此,石达开当然士气低落、人心离散了!
因此,在我看来:比起拜上帝会奇葩信仰、石达开个人意志等因素来,石达开无法处理好进军与粮食之间的关系,是他导致他士气低落、众散而去更重要的原因。
士气低落、众人离去,石达开最终在几经辗转后,兵败大渡河。
总的来说,石达开选择远征四川是没有问题的。
而以当时四川的形势,石达开既有可能成功入川,也有可能在四川发展起来。
可是,这种无后方作战的难度实在太大!石达开进退失据,最终未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