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有人问这个很深刻的问题了。
芮小丹去德国办事,丁元英在电话中反复叮嘱她一定要绕道去耶路撒冷,去看、去听、去感悟。
这个桥段看起来和整个故事没有什么关联,但其实这段和
因为,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切题。
①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圣地,真主、上帝和耶稣都在了。但是依然无法带来拯救。
芮小丹和丁元英讨论的就是关于文化属性的问题,丁元英秉承的观点,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救世主,不是由于你虔诚,你就会被得救,而且可能由于这种虔诚带来信仰上的冲突,反而陷入更大的苦难。
丁元英在小说中就评价:
两次世界大战不过打了十年,而在本世纪巴以冲突就打了50年,什么样的民族能承受这样的苦难?可上帝和真主都没能拯救他们,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地方能像这里让人明白这个真理真相。
这个其实还是非常沉重的话题。在改编的《天道》中,这个部分也被删减掉了。
②而且这个情节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丁元英和芮小丹讨论的自觉和觉他。
简单理解,自觉,就是一个人可能并不知道什么道理,但是在行为中时刻遵守着这个道理。
觉他,就是一个人则知道很多道理,但是都没体现在行为上。
这个引申出为什么丁元英这么怕女人的人,会如此欣赏芮小丹。因为芮小丹的境界是在自觉上。虽然并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但是在行为和决策上已经体现出这种道理。
总结一下:耶路撒冷这个地方,主最多,但是并没有带来繁荣昌盛,反而是无尽的苦难。切合了书中的主题。另外一点就是引申出了芮小丹的境界问题,就是自觉,让丁元英欣赏,两个人的感情线才能说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