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大叔是一名深受大家喜爱的喜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他的身上有一种东北人特有的喜感,出身于农村的他,作品也大都取材于县级以下的地方,接地气的表演和亲民的喜剧风格,让
其实也没什么,毕竟,赵本山的小品不是人民币,人见人爱。
当然,喜欢与不喜欢,都无可指责,你不能要求这世上所有的人和你一样,你说好就得大家都说好,你说坏就得大家都说坏,大家的欣赏的方向不同、角度不同、爱好不同、文化不同、立场不同,都有可能出现反差。
就我本人来说,对赵本山的大部分小品还是很欣赏的,尤其是他在央视舞台上的作品,如《卖拐》、《送水工》、《三鞭子》、《同桌的你》、《小崔说事》、《不差钱》等,前期的一些作品《小九老乐》、《相亲》、《牛大叔提干》等夜非常不错。
至于说到为什么会有人对赵本山的小品评价不高,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说他的小品丑化残疾人,确实,他刚出道那会儿有个小品叫《摔三弦》,还有一个和巩汉林合作的小品《如此竞争》,都模仿过瞎子,惟妙惟肖,不过那种形象放到舞台上我也认为确有不妥,但都是早些年的事了,后期这种现象很少出现。
二是说他的小品丑化农民,赵本山在小品中出演的角色形象大多是农民或者社会底层人物,而为了博取笑声和掌声,刻意把农民身上存在的知识缺陷和形象缺陷放大,装傻充愣,嘴歪眼斜,没有正面宣传意义。
三是说他的小品低俗,格调不高,一味迎合社会上的一些低级欣赏趣味,将人们生活中那些见不得阳光的丑事恶事拿出来说事。
四是地域文化的不同,欣赏本山小品的观众以北方人居多,因为地域文化因素,大家能听得懂、能了解里面的梗、能听了会心一笑,而南方观众不懂北方方言,听了半天莫名其妙,所以评价自然也不会太高。
记得有一年赵本山在小品《不差钱》中有一句台词,“不是精辟,是屁精”,这里北方观众都清楚,所谓的屁精其实指的就是马屁精,是说的拍马屁功夫炉火纯青,但在以李银河为代表的一些观众眼里,这就成了对歧视同性恋的代名词,为此还引来一顿炮轰,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其实,仔细欣赏一下本山的小品就会知道,上述这些指责看似理由充分,实则有些是没有道理的,小品最本质的一个特性就是娱乐,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举家团聚的欢庆时刻逗大家哈哈一笑,只要不背离社会价值,不颠覆大众三观,都是可以的。
说句实话,离开娱乐,不能让观众发笑,只注重宣传意义的那还叫小品吗?那是话剧、舞台剧、影视正剧、报告文学、纪录片应有的功能。
试问一下,春晚舞台上那些笑料不足、严肃有余的作品,现在还能有几人记得?
这个社会,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文艺要容得下多元化,不同观众有不同的需求,万不可一棒子打死。
话题回到开头,赵本山的小品不是人民币,即使是,也有少数人为了表示自己的高洁,把这比喻为铜臭,来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