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很早以前曾经看过一篇介绍太监的文章。说的是北方一个“太监之乡”的地方,看过之后让人感到失去完整人生的残忍和恐怖。朝廷最初在
我觉得这个和河北的地理位置有关,就现在看来,河北是包围着北京城的,而北京城那是古代历史上好几个朝代的都城所在。
仔细想了下,出身河北的历史上有名的太监确实不少。以前还记得一个排名,记得叫做历史上十大留名的大太监。其中,河北籍的就有5个,占到了百分之五十,这个比例还是比较大的。
他们分别是,秦国赵高、明朝魏忠贤、明朝王振、清朝安德海、清朝李莲英。一般像以上这样的位极人臣的宦官大太监,那是很难当上去的,所以这五位那可是人精中的人精。几乎是万里挑一的人,所以,十大太监河北占了五个,一半,说明了在古代河北籍太监的基数确实很大,因为只有基数大,才能出这么多太监中的佼佼者。
那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其他地方的百姓不屑于当太监嘛?答案肯定不是,沧海君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近,这第一个原因,我认为也是权重占比最大的一个。所谓近水楼台,在古代,当吃不饱饭饭穷人,愿意净身入宫当太监时,河北的人就具有天然的优势。你想想,古代,交通不便,又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的公共交通工具,南方、沿海甚至西北,远处的百姓,恐怕连去几个都城的路费都没有。谈到太监,历史上太监规模比较大的两个朝代是明朝和清朝,而这两个朝代都城都是在北京,自古代就属于河北地区,属于当地人,自然当太监的总人数就多了。
2、饮食习惯接近,你想想,太监本来就是伺候皇宫里皇亲国戚各种人的吃穿日常。你用一个,连北方食物都不习惯的人来当太监,也不合适。而河北靠近北京,两地的百姓饮食习惯也相似,自然,宫里的人也喜欢用河北籍的太监。
3、互相引荐推荐,举个例子,你们村的狗蛋不学武术家里也穷,最后进城干外卖去了,结果,几年后,虽然也累,但赚钱回来在老家里盖起来小洋楼。这时候,作为村里同样默默无为的你,是不是很嫉妒很羡慕?所以,这样,宗族、亲戚、朋友,关系网之间的沟通交流,导致了大家都认为去当太监很好,不仅吃饱肚子,还能攒不少钱。于是,可能某个村里,就有十几个人去当了太监,最后一个个也是带了攒的钱,回老家最后养老了。个别厉害的,就一步步爬上了权利金字塔,在历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篇章。
综上所述,大致3个原因,导致了,历史上,看起来河北籍的太监确实多一点。
如果朋友们还有其他原因,也欢迎评论交流。对了,你们村里出过太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