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姚广孝说不能杀方孝孺?

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道衍和尚姚广孝到北平郊外送行。临别时,道衍突然跪下,向燕王低声密语:“臣有一事相托。”
朱棣问:“什么事?”
姚广孝说:“南方有个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7 13:29:48

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道衍和尚姚广孝到北平郊外送行。临别时,道衍突然跪下,向燕王低声密语:“臣有一事相托。”

朱棣问:“什么事?”

姚广孝说:“南方有个方孝孺,素有学问操行,你打下南京,他一定不肯投降归附,请不要杀他。如果杀了,天下的读书种子就断绝了。”

姚广孝为何说方孝孺是“读书种子”呢?

《明史·方孝孺传》中说,方孝孺自幼机警聪明,双目炯炯有神,每天读书厚达一寸,乡人称赞他为“小韩子”。其父济宁知府方克勤因受“空印案”牵连被处死后,方孝孺师从宋濂,成为其门下大弟子。宋濂门下名士辈出,但却无人可以和方孝孺比肩,就连先辈胡翰、苏伯衡也自叹不如。

方孝孺学问好,却对著书立说不屑一顾,而是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方孝孺就立志要做儒家忠臣的典范,而非一个纯粹的读书人。

洪武十五年经翰林院学士吴沉、揭枢的推荐,方孝孺受到了朱元璋接见。朱元璋问揭枢:“你和方孝孺相比如何?”

揭枢回答的很干脆:“十倍于臣。”

朱元璋很喜欢方孝孺身上的儒家忠臣范儿,但又觉得他书生气太重,需经好生历练方能成为辅佐之才。

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即位后,随即把方孝孺提升为翰林院侍讲,也就是皇帝身边“备顾问”的机要秘书。

方孝孺和建文帝很对脾气,这一对君臣都异常羡慕远古的文治。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南下时,这一对君臣没有把精力放在军事应对之策上,而是整天在研究讨论“周官法度”。

从这个角度看,方孝孺其实是徒有儒家忠臣典范的虚名,却因为过于泥古,不是真正的治世能臣。

说到这里,有一点值得一提,建文四年,朱棣从瓜洲渡过长江,逼近龙潭,京师震惊之时,建文帝惊慌失措间问计群臣。当时绝大多数人都劝皇上迁都浙江或者湖广,再图光复。只有方孝孺力主坚守京师。

他说:“城中尚有禁军二十万,完全可以坚守,以待援兵;即使事势不济,国君为社稷而死也是王道。”

说白了,方孝孺就是封建庙堂里、帝王旁的一尊高捧“王道”偶像。

朱棣攻占京师,建文帝下路不明后,历史上很有名的一幕出现了。

鉴于方孝孺是朝中第一儒家忠臣,读书人的楷模,朱棣让他代为起草即位诏书。结果,方孝孺在朝堂上把朱棣怼到恼羞成怒,要诛他十族。

对于姚广孝所说的杀方孝孺等于是灭了天下读书人的种子,这其中的意思,朱棣一定是深懂的——杀了方孝孺,等于扼杀了天下的忠君王道,而一个不尊忠君王道的帝王又有什么资格来要求臣下忠于自己呢!

然而朱棣最终还是杀了方孝孺,他是忘了姚广孝的忠告还是顾不得了呢?

其实都不是。

朱棣杀方孝孺,绝不是一时愤怒的结果,而是帝王视角下的别无选择。

诚然,杀了方孝孺,算是灭了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但方孝孺还有一个身份,他是建文帝的近臣,不杀他,就等于留下了建文朝的一尊偶像、一面旗帜。

所以说,姚广孝的忠告是从儒家治世的角度出发的;朱棣不听是从帝王坐稳宝座的现实需要出发的。

但凡是霸道帝王,可能都会选择后者,除非方孝孺俯首称臣。

另外,关于方孝孺与朱棣的朝堂之争,朱棣最后诛了他十族,这都是野史中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单说一点,朱棣没可能也没必要把明知不会俯首称臣的方孝孺拉到朝堂上,让他“大放异彩”,让自家被动。

方孝孺那极致的忠臣形象都是后世因现实需要演绎出来的。

为了稀释方孝孺之死对读书人的冲击,在处死他这一环节上,朱棣一定会选择常规方式来完成。

当成逆臣,按惯例,诛九族就完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