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道衍和尚姚广孝到北平郊外送行。临别时,道衍突然跪下,向燕王低声密语:“臣有一事相托。”
朱棣问:“什么事?”
姚广孝说:“南方有个
历经四年,困难重重,终于朱棣率大军攻下了当时的京师。建文帝不知所踪,随即朱棣准备登基为帝。在攻进京师前姚广孝就明确告诉朱棣‘京师攻下之日,方孝孺一定不投降,但希望你一定不要杀了他。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灭绝了。’
闻言,朱棣也表示很重视。所以攻下京师后,朱棣立即命人将方孝孺召至朝堂。史料记载方孝孺是大哭着进入朝堂的。按说朱棣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这一点从他后来如何对待铁铉、黄子澄、齐泰、平安、盛庸等建文忠臣就可以看出。但姚广孝的嘱托朱棣是绝对不能不重视的。所以见状,朱棣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主动上前关心‘先生不要这样了,我只不过是奉天靖难,以清君侧,现在我只想效仿周公辅政而已,并无篡夺天下之心。’。听到朱棣的话后,方孝孺停止了哭泣,冷冷的盯着朱棣问‘成王在哪里’?朱棣回答道‘自焚而死了’。方孝孺又问‘成王的儿子哪’,朱棣回答‘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方孝孺接着再问‘成王的弟弟哪’,朱棣尴尬的回道‘这是我的家事’。厉害,短短数言就将朱棣篡位的本质揭露出来。但是朱棣要想登基,如果能有方孝孺这等名满天下的忠臣孝子起草诏书,定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没有办法朱棣知道逼迫方孝孺起草诏书,方孝孺愤怒的写下了‘燕贼篡位’四个大字。终于朱棣被激怒了,他再也顾不得姚广孝的嘱托,命令车裂方孝孺。这里说明一下,关于朱棣诛方孝孺十族并未见正史加载,这个说法流传开来也是从清朝才开始的,关于真伪尚有疑问。
其实一直都是很明白,为什么姚广孝说‘杀了方孝孺,天下的读书种子就绝了’。知道后来我知道黄道周就义后留下的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才恍然大悟。因为方孝孺是名满天下的忠臣孝子,他肯定不会投降。这个时候天下的读书人也在看着朱棣到底会怎么处理方孝孺。给方孝孺一个生的希望,实际上就是在给天下读书人心中忠义的种子留下希望。而如果处死方孝孺,实际上也就是杀死了天下大多数读书人心中的忠义。一旦这忠义的种子给绝了,那么以后你再面对的就不再是忠诚的臣子了。从此以后帝国的大多数官员就会把自己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长此以往,这种情况必然会危及皇权。按我的理解应该是这样,但可能有不对的地方。希望能听听真正理解这句话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