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的三位英雄飞行时间最长但状态却比之前都要好,这充分证明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愈发成熟,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首先为中国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所有航天工作者致敬。
4
很明显,这是中国技术的进步的结果
对比一下神州十二号,整个回归过程长达28个小时
飞船返回舱有点像一个衣柜,人要穿宇航服蜷缩在里面,里面还有大量需要带回来的东西,宇航员不怎么能动,吃喝拉撒都很费劲,如此情况下28小时,这个人的精神状态什么情况,可想而知。
而这次只用了9个小时,这是非常快的,当然,离俄罗斯联盟号四五个小时就返回还是有差距,当然美国的龙飞船也需要十几个小时返回。
真正的返回过程其实45分钟,主要耗时在前期调整轨道,这个轨道调整以后会更短时间,但是返回过程,我理解差不多了,主要是183天的轨道飞行,航天员的身体技能下降,不能再承受9个G的加速。
另外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在轨飞行经验
人类到太空中身体技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流失水分,钙质,导致返回的过程中身体感觉重量增加,因此很长时间难恢复,因此,现在的航天员需要在空间站中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以缓解体能退化。
但是吧,这个和地面健身还不太一样,未来,会更科学更合理的进行锻炼,保持航天员的状态。
毕竟空间站是长期在太空中运行,需要考虑长期任务。
不过在我的理解中,应该感谢钱学森当年做出的战略选择——即中国应该走宇宙飞船的路线,而不是航天飞机
当年似乎所有人都认为航天飞机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甚至连苏联也在搞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主要是拼材料,尤其是隔热材料,这个比较难,原本设想的航天飞机应该像普通客机一样反复使用并没完全实现,钱学森敏锐的感觉到搞航天飞机应该是后面的事,先搞宇宙飞船。
我个人认为,钱学森对中国人的优势理解极其精准——中国人擅长精巧的设计
不同国家的文化在科学技术上表现有差异
美国人擅长开拓新的领域,钻研新的技术概念
而俄罗斯人善于打开新的脑洞,以匪夷所思的脑洞来解决问题。
而中国人善于更精巧的解决问题,例如空间站,吸取了苏联和国际空间站的优缺点,非常精巧有很多精巧的设计。
例如空间站的机械臂,十分精巧,令人震撼
而之前的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其结构之精巧,着实让人惊叹。
如果你在武器军备上观察,就更能感觉到中国人设计的东西更精巧,更合理,和美俄风格迥然不同。
空间站其实技术本身不复杂,但这种精巧正好是中国擅长的。
最后
不过我想未来还是会有航天飞机的
我们的未来是星辰宇宙
月球基地站
火星基地站
火星空间站
太阳观测站
深空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