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什么玩意儿?这么土的名字怎么走向世界,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是中国人不说中文说汉语太不自信了吧?
我们中国历史渊源流长,何独言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时代还没有
汉语?什么玩意儿?这么土的名字怎么走向世界,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是中国人不说中文说汉语太不自信了吧?
我们中国历史渊源流长,何独言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时代还没有汉。汉字甲骨文,感觉就是在说关公战秦琼。行书、草书流行于魏晋,楷书盛于唐。简化学是现代规范而成。与汉挨着边吗?所以汉语汉字的说法太俗太土太不准确。讲起来有一种怪怪的味道。
在清朝时,说这是汉语汉字是要杀头的。他们以为要搞复辟造反呢。民国时,文人自卑,总觉得我们的文化不如西方文化。但又有强力的自尊心感觉我们不能输给西方。于是在历史中找一个自己觉得比较拿得出手的时代来装门面。在国外有称自己为唐人的。在国内觉得汉比较厉害。于是将文字称为汉字。
这种不自信的表现正是洋人要的。而留洋归来的人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等,更是疯狂打压中华文华。凡中华的都要贬低。比如一个留学日来学医的,学了个屁回来,怼天怼地怼中国。《狂人日记》居然说中华文化是吃人文化。脑子进水,居然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害得四周小国纷纷弃用“中文”。
现在这些小国忽然发现,历史没有了。韩国更是有人提出要恢复“汉字”。居然说“汉字”是他们创造的。所以我们更应该为中文正名。我们用的是中文。然后看他们怎么说“中文”是他们创造的。
中文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叫中国才叫文文的。中文与中医一样,中医是以中为理念指导治病的医学。中文是以中为指导思想判断字义的文字。
中文是范式文字,范式即典范式样,所以可以一字多形多音多义。
《说文解字》:“中,内也。从囗、丨,下上通也。”。种子生根发芽下上通于种子外壳以内是中字之范式。
相对种子外壳以内是种子的中间。相对种子外壳之内核是种子的中心。中是相对的一个认识。认识是相对的。也就是说中文的意义不是定义,而是来自于自己的相对认识。
认识既然是相对的。那么就必须有一个中正的比较。没有中正的比较,意思是跑偏的。也就是说,思想是自由的,但必须中正。走极端是错误,是走向死亡。
西方文字是音义相定的。违背相定的音义便是错误的。正确与错误是规定的。思想是在规定下进行的,规定者是主人,被规定者是奴隶。所以西方人始终有一种被奴役感。始终在追求自由、追求真理。
但是绝对的个人自由一定是社会的祸害。而真理只是存在,并不是你追求真理,真理就归你的。存在着的真理对谁都是一视同仁。只要你能正确持有即可。
更由于文字是音义相定的,那么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信息新的概念会越来越多。那么必然会因为信息爆炸,而使其音义相定的系统崩溃。人类将无法记忆这个系统而彻底放弃。
西方科学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科学家库恩《科学的革命》就提出现在西方的文字使科学产生语隔。并提出能否用一种范式来替代西方语言对科学的描述。
而中文正是范式文字,各学科之间不存在语隔。大凡新名词新概念一般情况下都不须要造新的字。分解组合几乎能应对信息爆炸。而且人们轻松认识新名词。而不须太多的辅助。
而且中文是通灵的文字。“中”来自对种子的认识。导向的是种子的中心。种子的中心是仁。人类的中心是仁。也就是说“中”提示的是以仁爱为参照来衡量事物,判断好坏。
《圣经-约翰一书》第4章第16节上说:“神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的;神也住在他里面。”。这就是说中文里住着神。那么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住着神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说未来中文必成为世界性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