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常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是啥意思?难道真要把家拆了吗?

这是一个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问题。历史流传棍棒之下了出孝子是旧时代一种教育方式→打!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孩子的教育方式还正确吗?答案肯定是否!
少年儿童,其智力,性格,爱好也是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7 10:01:21

谢谢朋友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农村常说“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意思是说这个孩子非常顽皮、难管,挺能造做的意思。并不是说真能给把瓦揭下来。

这个问题,也让胡子想起了小时候的很多故事。小时候,胡子也很能造做,如:把父亲的自行车链子弄断,做手qiang;做出来后,装上一根火柴杆儿,“叭”地一声就响了。还有,把子dan壳后面下部,割一道口子,然后,插入爆竹引子,装上药,再把壳上面装上废dan头,放到一根梧桐杆子的空心里放……很危险。上房揭瓦,还真有过这事,胡子邻居有个小孩就这样,上房堵别人家的烟囱、上房揭瓦掏鸟蛋。当然,每一次人家找到门上,男孩的爸爸都要狠狠揍他一次。这男孩就是典型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角色儿。

胡子认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虽然觉得这样孩子有点可恨,但确实很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一方面,“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明了那时候的孩子,确实有一个快乐的农村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孩子们个性得到了张扬。聪明和机智,都通过这些淘气、顽皮得到了足够的发育。这,就像现在的学前教育。另外,那时候一些孩子造做,捣鼓出来的小发明,确实很令人叫绝。这种创造,真的神奇。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成为发明家一点不觉得奇怪。

另一方面,“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很鲜活地刻画了那时候父母管孩子的方式。那时候,管孩子,就是一个字:打。这种管法,现在看起来是体罚。其实,也有积极意义。小树,要剪掉小叉,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小孩,要懂道理,都是打出来的。现在想想,那时候打孩子,也没听说把哪个打坏,越打越皮实。还有,那个时候,孩子都是野蛮地生长,像荒野里的草,如果不打,还真是个麻烦。当然,那时候家长大都没啥文化,真让说教,他也不会。整天忙,也没时间去耐心教育。打,也是唯一,或者无奈的办法。再看看现在的孩子,即便农村孩子,也沉浸于溺爱之中。或许,这种溺爱源于现在农村家长的文化,这样想,又让胡子生出了很多的不解:如果文化让人变得温柔,继而退化到对孩子的溺爱,最后的结果,恰又是弄丢了文化。这的确值得深思。

许是一种巧合。

胡子看到这个题的那天,正在农村的朋友家。端午假,朋友七岁的小孩在家里。胡子被这个题吸引着,逗着朋友的小孩说:“走,咱俩上房揭瓦吧?”谁料,孩子一听,向后退缩了一下,说:“我可不敢。”多么听话的孩子啊,胡子想着,内心雾似的升腾起一团浓重的悲哀……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