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祝大家阅读愉快!
在几十年前有一篇报道,就是关于“红崖天书”的新闻,据说破解了这红崖天书可以得到百万现金,轰动一时,群众舆论纷纷,跃跃欲试,很多知名学家还有日本的专家都想
“红崖天书”可能是夜郎国宝藏密码图
在贵州安顺风景如画的黄果树风景区,距大瀑布6公里的晒甲山上,有一处很有意思的文化古迹——“红崖天书”。
“红崖天书”位于离地30余米高的半山腰上,如要细细端详,非得“重木叠架”不可。其字“大者如斗,周尺三、四寸,小者如升,约尺余 。”这些字似乎大篆金文,又类似彝文、古苗文字,目前还能清晰辨认的有19字。
从公元1546年明朝嘉靖年间发现以来,就一直吸引文字研究学者前来解读,史学耆老望崖考据,众说纷纭,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特别是1995年,安顺行署和贵州省天书实业有限公司先后悬赏百万元人民币征集破译,国内外专家纷至沓来,掀起了天书研究的热潮。声传海外,浪涌神州,一时“红崖天书”之学俨然成为一门新兴的显学。
“历史丰碑”论难以自圆其说
鄙人粗通文墨,却是不认得这上面的几个字。但是综观明清至今的各家论说,大多持有“历史丰碑”论。也就是说,这些大家对“红崖天书”所记录的具体信息各持己见,但是几乎都以为天书正经纪录的是历史上一个大事件,是伟大的,牛逼的,是一座丰碑!
明代诗人邵元善认为,这是“诸葛亮与夷人诅盟的图谱”,其《咏红岩》为天书研究奠定了五百年的先声:“诸葛曾闻此驻兵,至今铜鼓有遗声。即看壁上纷奇诡,图谱浑疑尚诅盟。”清代名士莫友芝认为这是记录大禹治水纪功碑,《安顺府志》总修邹汉勋认为这是殷高祖伐鬼方纪功碑。1982 年,发现了珍贵的《古彝文同音字典》,贵州民族研究所王进贤和王子尧应用这部字典,认为天书记载的是彝族古史片断。2007年左右,江南造船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林国恩历经9年研究,著书立说,认为天书是明朝亡命江湖的建文帝留下的伐燕战檄,也就是号召全国人民一起打倒燕王朱棣这个篡位的乱臣贼子的战斗檄文。
这些学说引经据典、振振有词,却不顾基本的常识,荒谬不堪,难以自圆其说。为何这么说呢?要知道,历史上会盟、纪史一般都用的是巨石大碑,镌刻文字,设于交通枢纽、人物繁盛之地。目的何在?就是为了能长久保留,广为传播,以作后世凭证。随便翻翻金石研究、考古研究的文章,这样的石碑、石刻不胜枚举。
然而,“红崖天书”是怎么个存在?荒无人烟的青山环抱之中,在没有平整过的石壁上,直接人工书写。注意,虽然字的个头很大,但确实是直接写上去的。这意味着什么?
一是地理位置缺乏传播信息的节点功能。虽然传说诸葛亮在这里晒过军装,但除此之外,晒甲山历史上也不过是风景好点的化外之地,并非南北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有什么必要选择这里立碑树传?更别说建文帝在这破山坳里面发出讨逆宣言,这到底是自怨自艾感叹人生的一种方式,还是自娱自乐画圈圈诅咒燕王?简直荒谬得有些黑色幽默了!
二是石壁工艺处理为零,完全没有仪式感。山壁凹凸不平,都没经过精心打磨整理。如果要彪炳丰功伟绩,似乎太过随意,实在是当不起这份宣示后人的深意。
三是采用直接书写方式无法长久留存。虽然古人使用矿物颜料,可以更强的抵御天地自然的侵蚀,但是这终究只是一种书写,而不是镌刻。因此,几百年时光荏苒,天书面貌已经难觅当年风采。现在网络传播的红崖天书图片上的很多文字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原文。而在历史上也出现20多字、30多字等几十种版本的摹本。这一切似乎在告诉我们,假如天书确实是有心人留下传递信息之用,那么书写者并没有想要将这些信息留存多么久远,很可能只是一种临时的记录,而且是一种匆忙之间的无奈之举,或者权宜之举。
因此,所谓书记历史的碑文说其实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那么,“红崖天书”到底是干吗的呢?鄙人不才,本着“脑洞开更明、娱乐为人民”的精神,也来立此一说:
“红崖天书”很可能是夜郎国宝藏密码图!!!甚至,晒甲山埋葬了古夜郎之王!!!
《九天大濮史录》
证据一:仡佬文字和天书九成相似。古安顺地区是古夜郎国的旧国所在,在“红崖天书”周边几十公里分布着大量崖画,表达的内容证明了安顺可能曾是夜郎王国时期的中心。时至今日,安顺地区还居住着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仡佬族,其祖先就是建立夜郎国的濮人。2009年前后,专家走访仡佬族时发现了手抄仡佬文献古籍《濮祖经》和全部由仡佬文书写的《九天大濮史录》。令人吃惊的是,“红崖天书”石刻上文字符号与《九天大濮史录》中的某些仡佬字符十分相似。
汉译《濮祖经》
证据二:仡佬经典《濮祖经》记录惊天秘密。《濮祖经》记述 “竹王没于,周贞定王,当王一年,寒冷冬天,距离九天,十日路程,名柯之地,夜郎王府,葬于削岩,山绝远处”。所谓“名柯之地”据研究就是晒甲山附近。而专家也研究认为“红崖天书”记录的就是竹王出巡驾崩晒甲山,埋葬于此的史实。
仡佬族人
证据三:民间传说提供佐证。传说的背后往往蕴含着真实的力量。老成都故老相传,“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谁曾想,2016年,真的发现了张献忠沉在入岷江江底的大批金银财宝。而在晒甲山一带,也有一首民谣流传,“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谁人识得破,雷打岩去抬秤来。”。很明显,这首民谣暗示晒甲山的红岩里面藏着十八抬金银,对面白岩则藏着一把大秤,只有识破这“红崖天书”,才能取出大秤称量十八抬金银。
夭寿了,宝藏在清朝可能已经被盗走!!
虽然晒甲山也许埋藏着古夜郎国的宝藏,但是很可能这个宝藏在清朝已经被盗走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安顺府志》
地方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七年,永宁州团首罗光堂想拓印天书送给上司拍马屁,就用石灰涂在天书上,使字变成阳文,进行拓印,随后又大锤铲平,还让人参照残留笔画随意乱涂乱画,让天书完全失去了本来面目。不久,贵州提督徐印川又跑过来,在上面刻了个虎字,达到了与天书一起青史留名的险恶目的,天书也成了四不像。
这个事情十分令人费解。费解在哪里呢?如果罗光堂是个粗人,不识得这些文字的神奇,那么他要拍马屁的领导一定是知道,否则何必巴巴的要拓印送人?既然领导识货,万一看了喜欢要来看真迹,岂不是要糟糕?而且,事后反悔就去掉自己添加的石灰就可以,何必再画蛇添足,多加笔画?也许,真相就是,根本没有什么附庸风雅的领导,而是有高人识破痕迹,寻龙分金,点了这个大墓。罗光堂损毁天书,一是掩人耳目,乃是个障眼法;二者,天书也许蕴含密码关键,毁掉以后,再也无人能破解,就能永葆秘密。
不过独享财宝也估计不可能,一定漏了风出去,不然堂堂贵州军政大佬提督大人怎么会跑来这穷山野地画了个虎字,默默抖了好大的威风。不过分了十八抬金银的几抬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