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进攻战术是如何发展的?又有哪些运用到后面的战争中?

1,一战进攻战术发展靠(原始法);人多排成进攻横队;用人类无数天文数士兵生命血腥味勇敢心精神猛拼;但中国众多人数用大刀红樱枪原始法绝对斗不过小日本等国的入侵者!
2,一九O四年日俄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6 20:16:55

人类战争形态的每一次革命性的进步,都是以无数士兵的生命换来的。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其中的典型,一战让我们从近现代战争走向了现代战争。

一战之所以被称为“无趣又血腥的战争”,是因为在战争中,作战双方并没有因为科技改变而全面转变自己的战略战术思想。双方都拿着现代化的武器,却完全不知道怎么运用,最终死亡了天文数字的士兵,却没有在战场上决出胜负。

一战之前

要了解一战为什么这么糟糕,我们首先要了解一战之前,欧洲人究竟在干什么?

一战之前,欧洲人对现代化战争根本没有概念。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对手太不入流了。

一战之前,欧洲人主要打的殖民地战争,面对的都是拿着大刀长矛的野蛮人,或者中国的清军、义和团。在欧洲的殖民者面前,这些人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打出一比一百的伤亡率都不稀奇。对于欧洲人来说,殖民战争不叫战争,只能叫运动。

而在一战前,欧洲已经很多年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了。上一次给欧洲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规模的欧洲战争,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此战,德军击败法国,生俘了拿破仑三世,成为了欧洲人难以忘却的记忆。

普法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是因为普鲁士人的果敢,敢于迅速集结兵力,果断行动,主动进攻,与敌人开展会战。普法战争之后,欧洲各国普遍开始信仰“进攻至上”论,认为进攻才是战争胜利的法宝。

实际上,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克劳塞维茨去世前,就曾经认为五十年之后的战争中,防御方的优势会越来越大,可是这个意见被欧洲各国忽略了。

其实从1904年日俄战争中,防御方的优势就已经开始明显显现。旅顺保卫战中,日本集结了六万人,进攻四万俄军守军。但是在俄军的工事和碉堡面前,一场夜战下来,日军伤亡两万多人,俄军仅仅伤亡三千人,这还是在日军火力和士兵素质普遍高于俄军的情况下的战绩。

但是这些战例都被欧洲的将领们忽略掉了。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科技进步对战争的影响,思想依然停留在普法战争时期。

一战战术

在一战刚刚开打的时候,双方都想找对方的空当来搞突袭,德军和英法联军开始了一场名为“奔向海洋”的运动战。可是由于法国边境太短,双方又都兵力很多(各自几百万人),并没有什么空当可钻,于是运动战很快变成了全线对峙,对峙一段时间后,双方都在准备进攻。

士兵的噩梦来了。

一战初期,士兵们是怎么进攻的呢?

整个军队排成规整的队列,军官拿着带刺刀的步枪走在前面,士兵排成散兵线走在后面,散兵线人与人之间距离不能超过两米。最后是军乐队,军乐队奏进行曲,保证队伍步调一致。

这个队伍虽然滑稽,可是他在拿破仑时代是很有用的战术。对于滑膛枪来说,的确需要用人员的密集来保证火力的有效性。

可是1914年,重机枪已经大规模的装备部队了!

这样密集的队形,无异于让士兵去排队送死。于是双方很快就发现了,这样的进攻战术等于自杀。英法军队和德军都很快调整了队伍队形,让散兵线扩大到五米距离。

而且,德军还研制各种新式装备,比如火焰喷射器、毒气弹等。这些装备都给敌方以巨大的杀伤,但是还是不能有效突破防御。

为什么呢?

因为一战的防御阵地太强大了。

一战中的共识是:只要你有人有时间,你就可以把阵地加固到根本无法突破的地步。一个标准的一战防御阵地:前面是铁丝网和地雷,后面是散兵坑,再后面是架着机枪的交通壕,后面是炮兵阵地。

进攻一方的士兵在雷区和铁丝网面前就会陷入停止,在他们排雷完毕和越过铁丝网之前,火炮和机枪早就已经把他们消灭掉了。

所以,一战中的进攻,很少有能成功的。能成功突破敌人阵地的进攻方,经常要付出比防御者多五倍十倍的伤亡。

而德国配装的新式武器如火焰喷射器、毒气弹等,加强的都是进攻一方的进攻能力,但对于最重要的防御能力毫无帮助。士兵们依然要在铁丝网面前停下,祈祷对方的机枪不要打中自己。

战术改进

随着战争的进行,双方的伤亡越来越大。凡尔登战役中,每个月双方都要伤亡至少十万人,一战对于各国士兵来说都是噩梦。

对于战争中的困境,各国都在努力想办法破局。而战争双方都不约而同的在当时最有威力的武器——大炮上面打起了主意。

首先是德国人。

一战初期的进攻,是炮兵轰,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在步兵进攻之前,炮兵往往要把对面阵地上的土反复犁上好几遍,反复轰炸时间可能长达数天,然后才让步兵冲上去。

德国人发现,这样的战术虽然能够让对面的阵地力量减弱,但是这样让进攻的突然性彻底消失。经历了几天的轰炸,对面可能连够后面的几道防线都建好了。

所以,德军总参谋长法金汉将军,决定改变炮击策略。在进攻之前,不是长达几天的饱和式炮击,而是在进攻前几小时进行猛烈、密集的炮击。凡尔登战役之前三小时,德军才开始进行炮击,整场战役下来用了两百万发炮弹!这样的集中炮击保证了进攻的突然性。

德军改善炮兵,法国人也没闲着,他们发明了“徐进弹幕”。

法国将军尼维尔,改进了法军的炮兵策略。

在之前,一战各国的炮兵战术是炮兵先轰炸,步兵冲上去以后炮兵就休息了,怕步兵冲上去之后误伤自己人。

但是尼维尔改进了这一点,他算好了进攻速度和射击诸元,能够让炮兵在己方步兵的安全范围之外对敌人进行炮击。随着进攻线的推进,炮击逐步推进,最大限度的削弱对手的防御。

这些炮兵战术的改进,都对战争起到了一定影响。但是在进攻手段提升时,防御手段也在提升。

德国人首先改进了防御阵地。

在1916年以前,双方都秉承着“集中力量”的原则,把最主要的力量放在一线阵地,以集中力量打击敌人。

可是这么做的劣势也很明显,你能集中力量打击敌人,敌人也就能集中力量打击你。一线士兵多,挨的炮弹也是最多的,所以这么做伤亡很大。

德国人发现了这种战术的不科学之处,于是他们发明了另一种战术——弹性防御。

所谓弹性防御,就是在最前沿只设置警卫阵地,部署少量兵力。而将主要力量部署在二线。由于无法设定诸元,所以二线阵地挨的炮弹要少很多。等敌人冲上来之后,艰难越过第一道防线,面对的就是以逸待劳的第二道防线。

同时,第二道防线之后一段距离,还有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的士兵可以随时支援前方,也可以随时让前方的人扯下来巩固防御,进可攻,退可守。

弹性防御实行之后,英法联军就很难攻克德军的阵地了。

真正改变战争形态的,是科技。

战术再怎么调整,也是来自武器的进步的。

如果没有新发明,战争将永远是杀伤力量超强,防御力量超弱的血肉磨坊。人类杀伤同类的能力很强,却根本不能保护自己。

可是,一项发明改善了这个情况。

你应该已经猜到了——坦克。

坦克的构想,最早是由英国前线一个叫斯文顿的中校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把拖拉机上面架上机枪和火炮,穿越铁丝网和壕沟的时候,不就便利多了吗?这不是比步兵徒步翻越容易的多?

不过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陆军的重视,相反,海军大臣丘吉尔倒是对这个想法非常感兴趣。由于是海军大臣不好越权,丘吉尔在给他们拨款的时候,还专门起了个名字叫“陆地巡洋舰”。

坦克刚刚发明时,装甲仅仅只有六毫米,但是对付当时的机枪已经足够。由于一战中坦克的事故率高,火力弱机动慢,所以没有完全改变战争形势。但是这种武器的出现,让人类脱离了壕沟战。

面对着机枪和大炮,士兵终于有了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段,而不是只能靠祈祷来保命。步兵跟在坦克身后,什么地雷、铁丝网都不在成为了障碍(坦克趟雷)。坦克诞生之后,壕沟战不再有意义了。

更重要的是,坦克成为了移动的火力支撑,军队的火力输出不再依靠固定的机枪阵地,坦克+卡车,让欧洲的军队从步兵活靶子,变成了具有机动力的机械化部队。

只不过,从拿破仑的“密集自杀”战术,到步坦协同的机械化部队的雏形,中间虽然只有四年,却搭上了上千万士兵的生命。战争中每一个发明,每一项“进步”,都是用士兵的鲜血与生命换回来的。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