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事要预约
在英国,与人交往时还要注意: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应当尽量避免在晚上10时后打电话到别人家,而晚上11点后打电话,则很可能被英国人当
做好自己,并保持开放的心态
英国留学腐岛营
提起留学生,有人总会说,中国留学生爱抱团,不太愿意主动走出自己的圈子。
但留学之后会发现,不是只有中国人会抱团。事实上,在学校里,韩国人和韩国人玩在一起,印度人和印度人玩在一起,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每个国家的留学生基本上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圈子。
那对于留学生来说,外国人的圈子很难融入吗?
看看留学生们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吧:
@Fan Francis:
确实比较难,而且出国越晚越困难。这显然不只是语言问题,更重要的,甚至是唯一重要的,就是文化问题。好比在国内,因为历史原因,大多数中国人精神层面依然有“跪着”的表象,使得直至今日,“外国人”在中国依然是个高一等的存在。尽管如此,那些极个别真的谈得上“融入”了中国人圈子的外国人,基本上毫无例外,都是在文化层面已完成或正在完成“皈依”的家伙。
@Rotandsun:
记得以前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三个主要人物最终发生正面碰撞的时候,Tom“提醒”Daisy的那句“remember: I am, you are, and he is\"。简单的六个单词I am,you are,he is就把所有人物关系都彻底理清了。
说回问题。往大了讲,全世界70亿人,内心深处可以说没有不喜欢抱团的。你出国了之后喜欢抱团,人家在自己家里就不喜欢了么?我在大学里甚至还听说过好多从小就认识的,直到大学还在一个学校的加拿大当地人。而这只是大背景。
然后你要谈融入,你融进了,可人家没有融入你啊。换句话说,你这样的所谓融入其实就是单方面的无限付出罢了。想象成恋爱关系的话,这得要多累啊。
@知乎用户:
大家关心的事情都不一样啊。
比如我可以和美国同学讨论美国政治, 我可能知道的比他们还多。但我永远也无法体会他们的感觉,无法体会他们的失望和愤怒。他们对我发泄的时候(有个同学因为希拉里败选哭了),我只能出于礼貌附和,内心深处还是想着:“这和我有毛关系。”久而久之,他们也能体会到我和他们的差别:我并不真的关心美国的事情,也就不再在我面前说这些事情了。
另一方面,我也从来不主动和他们说他们不关心的事情。
我们看不一样的电视剧,关注不一样的新闻,情感投射的地方也不一样。理性探讨绰绰有余,但情感共鸣我做不到,所以没办法真的融入。我可以假装关心,但没法真的关心。
现在,我发现不只是美国人,连留学生的圈子我也无法融入了。
但我不觉得的这样就一定不好。人的爱好性格各异,不一定要强求和别人接近。
@Tianyi Yin:
在美国的第三个年头,动画研究生一枚。由于男友是美国人,所以经常能体会到这种华人圈子与洋人圈子的不同点。
美国人总体虽然热情好客且不计小节,但除了交流方式(包括语言表达习惯和态度)上的差异,能成为朋友/融入圈子首要的前提是聊得来。“聊得来”表现在人与人交流中同理心的呈现。比如我是北京人,我喜欢鼓楼小吃,后海溜冰,没事儿打打台球,窝在屋里几个初中好友搓着麻将。
但是美国佬下了班放了学,喜欢去SPORTS BAR里面看看球,喝喝啤酒,看看星战(我到现在都弄不清楚星战有多少部),和他的美国基友小伙伴打打联机,或者组团去BAR里撩妹子。所以生活习惯还是略有不同的。
再者,这里就算撇开人种不同的问题,就算大家都是中国人,你要硬生生的切入另一个团体中,是不是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一个共同的朋友引荐,然后大家印象还不错,最后运气好才能开开心心玩在一起。
美国人在人际关系上,其实GOSSIP的一点儿不比中国人少,所以个人认为,宁可留个神秘牛人学霸的印象,也不要太舔着脸呵呵的去找人玩,成年人社交还是要讲究心机的。再有一点蛮重要的,美国人基本上很少聊和钱有关的事情,更不会炫富。所以不要做这种炫耀不讨好的事情。
最后,其实作为留学生,如果你专业够厉害,或者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并且说的头头是道,在必要的时候能帮别人一把,以上行为还是能成为很好的友谊切入点的。到时候顺理成章别人尊重你赏识你之后,再做朋友也就不难了。
出来留学,学习事大,社交虽重要,但也不要太费心机的去刻意融入,否则费力不讨好还耽误了时间确实也是不太划算。
@kaidi Guo:
一个天然学霸,你让他开开心心心甘情愿融入学渣们熬夜游戏看淡考试的生活也不简单啊。这问题问的,仿佛只要是一国人,融入和你不是一类人的圈子就很容易似的……
@妄明:
融入圈子,全都是无病呻吟。
我活了二十多年,我自己家,或者说我父母家,我都从来没融入过。
在家从来不主动开口说话,几乎所有时间都呆在一个小卧室里,唯有对着网络,才会稍微轻松自由一些。
如果有可能,一年两年都不想回家。
我相信,80后,90后,有这种感觉和习惯的肯定不止我一人吧。
人生而孤独,根本无需融入。
并不仅仅是家里,上学,工作,其实也是一样的。维系社交是非常麻烦,而且并不适合很多人的。
商业社会是个好东西,那些以前需要社交去维系的繁琐关系,现在只需要钱,就可以获得更好的。
@匿名用户:
假设你是家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你有几个小学同学是公务员,你能够融入他们的世界吗?(反过来,你觉得他们会想融入你的世界吗?)你们的世界本来就如同平衡宇宙一样毫不相关。就算同样在中国的中国人都不能也不需要融入,这个命题变成跨国之后也一样。
@kun yu:
大多数中国人对于融入的要求太高了。
大多数中国人都有社交焦虑。
整天融入不融入其实意义不大。
看了这么多留学党的体验分享,相信大家心里也有自己的想法了吧?
世界辽阔宽广,人心变化莫测。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别说在遥远的国外,那里的人们从小讲着和我们不同的语言,接受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
我们可能会在国外交到一些知心朋友,也可能不会。
但不管会不会,其实都是生活的常态。
人际交往这件事其实很复杂。不过无论在哪里,做好自己,保持开放的心态,逐渐锻炼出一颗强大的内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能给我们安全感的,不是圈子,永远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