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道之以德,齐之有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
“丁小的时空”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问题提到的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第三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约束不行,百姓千方百计不犯法,却不知道犯法是可耻的;用道德来治理百姓,用礼制来约束百姓,百姓知道廉耻,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这段话讲德与法的关系,重点是强调德治的重要性。所以,更准确地说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以德治国”思想,要“为政以德”。
1.什么是德
什么是德,从“德”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来看其义。
甲骨文的“德”,左边是“彳”,表示小腿,小步走之义,意思是行动要谨慎;右边是一只眼睛上一条直线,目光直射之义。“德”的意思就是看得直,走得正。
金文“德”,在“目”多了“一颗心”,“德”不但要目正、行正,还要心正,“德”的标准更高。
小篆德,“目”上方变成了“十”,合起来就是“直”,“直”是“值”之本字,即价值,“直心”为“德”,就是行为要符合心中之所值。
“德”字最终是由彳、十、目、一、心组成,就是现在正在使用的“德”字。彳,小步走,表明小心谨慎;双人旁,多人。十、目,表示观察后选择正确方向。一,始终。心,行为要有良心。
汇集“德”字意义的演变过程,可以得出,德就是通过观察辨析,谨慎选择使行为达到圆满完美,众人奉行的良心准则。
2.德的重要性
“百行以德为首。”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问题,德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所以古人特别强调立德的重要意义。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意思是修养道德、建立功业、著书立说,任何一个方面做得好,就会永垂不朽,这是有名的“三不朽”。这三个方面包括做人、做事、做学问,虽然都很重要,但有高低之分的,道德修养是最高的境界,就是说做人是第一位的,只有做好了人,才能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才能正确立言且有资格让言流传百代。
儒家思想强调人是有道德的人,没有道德,人与禽兽没有什么区别。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人如果只讲究吃饱、穿暖、住得安逸,而没有教化,就与禽兽差不多。人的生活不能只限于动物本能的满足,要有道德,要修心治身,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才称得上是社会意义上的人。
3.德与法的区别
法与德都具有约束人们行为的功能,是人们的行为规范,但二者约束性存在差异。法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是要人不做什么,违法就要受到国家机器的严厉惩处。道德是内在约束,是人要做什么,靠的是自觉,违背了道德,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或者良心的不安。
法与德,各有所长,是互补的关系。孔子并不反对法,但他强调“德”的功能优于“法”的功能,法有其缺陷。他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他认为,法虽然厉害,但它是一种被动的约束,人们由于害怕违法受到严厉的惩处才被动地按法的规定去做,不是发自内心地遵守,并且不知道违法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从而自觉地不去做违法的事情。还有的为了逃避法律的惩处,千方百计去钻法律的空子。
相反,孔子认为“德”具有“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强调治理国家要以德治为主。他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德虽然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但它告诉人们是非标准,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应该做;什么是不对,做了就是可耻的。心中有道德,就有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即使法有漏洞,也不会去触犯。
在这里,孔子不过分提倡“法”去惩诫作用,强调“德”在国家治理中的巨大作用。
4、为政以德
正是由于“德”在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孔子提出要“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篇》第一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认为,以德治国,即使统治者不多作为,国家也正常运行,因为大家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为政者不但要以德施政,善待百姓,还要以德教人,要正确思想引导人们的行为,让百姓懂得廉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作为统治者,不教化百姓,百姓犯了法就杀掉,这是虐待百姓,是为政者应该摒弃的四大恶习之一。
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形成了以官德教化民德的深厚传统,影响中国数千年来。道德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一个社会没有道德的调节,社会将陷入无序状态,正常的秩序将无法保障,就不能正常运转。
欢迎关注“@丁小的时空”,一起讨论交流。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