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到上级部门挂职,回来后发现原来的职位没有了,自己变成了边缘人,悔不当初啊!
那年,单位领导找我谈话,说组织部门决定,在全县遴选10个人到市里挂职锻炼,单位想派我去。他说我
曾经我也是这样以为的。
我是一名乡镇基层公务员,当年考公务员的时候,跟我一起竞争的一个小伙子,是我现在这个工作单位的职工,暂且叫他阿志吧。
当时我的笔试分数很高,比阿志高11.5分,按照当时笔试占60%,面试占40%的计算方式,阿志的面试分数要比我高17.25分,才能逆袭。
当然,面试的成绩依然是我第一名,总分第一名考上了现在这个单位,一个广东省珠三角地区边缘乡镇,非广深佛莞地区。
阿志竞争失败之后,同一年就考到了县里的另一个镇的事业编制,半年后调动到县住建局,再一年后调动到县委办工作。
这个时候,我就已经明白了,阿志的综合实力很强大。
在县委办工作了一年之后,县委组织部要选派县直单位的干部到各镇街挂职,担任书记助理,阿志就被委派到县里经济最强大的镇去做了书记助理。
那个时候我就在想,也许过不了多久,哪怕阿志仍然是事业编制,但估计也很快就直接提拔到乡镇的副科级领导班子序列了,而我还在努力地为一个部门主任而努力。
很快,挂职一年结束了,乡镇机构改革也完成了,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也完成,阿志回到了县委办,也一直呆在县委办,并没有获得提拔。
不仅阿志没有获得提拔,据说那一批挂职的干部,一共有十多个,挂职结束的时候,没人获得提拔。
只有一个人,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的时候,以五类人员的身份提拔到了副科级乡镇领导班子岗位上。
我去问关系比较好的县委组织部的朋友,朋友告诉我。
如果是大规模的挂职,肯定不会意味着提拔,哪有那么多人同时提拔,最多也就是作为一个干部储备而已,距离提拔还很远很远。
但如果是个别人的挂职,一般都是带着组织意图的,就大概率是为了提拔做准备了。
个别人的挂职,目的很明确。
一是为了锻炼工作能力,补充提高某方面的工作能力;
二是补充履历,为了增加基层工作经验。
还有一种挂职,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挂职结束的时候都会获得提拔,那就是援疆援藏。
这是特殊政策,也是为了鼓励和奖励援疆援藏干部,跟普通挂职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