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想我还是可以回答一下你的这个提问的。
我们辩证来看这个问题:你在提问中说很多辅导员心理成熟度还没有学生高,不可否认,确实有部分辅导员会存在这样的问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想我还是可以回答一下你的这个提问的。
我们辩证来看这个问题:你在提问中说很多辅导员心理成熟度还没有学生高,不可否认,确实有部分辅导员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辅导员多由刚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部分高校如北京地区的高校要求博士学历)担任,他(她)们往往刚刚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大多数的他(她)都是没有社会工作经历的,从高校到高校,这直接导致了他(她)们存在你说的这个问题。
但是,这只会是极少数的情况。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辅导员往往都是在学生时表现极为优秀的学生,在高校里办事能力最强的往往就是辅导员队伍。要知道,辅导员岗位作为少数的能够以硕士研究生身份留在高校的岗位,能够留在高校担任辅导员的人都是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肯定都是有过人之处。就拿我所接触的到辅导员来说,都是一些情商极高、办事能力极强的人,综合素质真的很不错。
至于你认为是机制上的问题,我认为不是这么简单来说的。因为辅导员是直接对接学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这决定了辅导员往往是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知道学生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大哥哥大姐姐,你不能过分要求一个四五十岁的人去和二十出头的学生打成一片。这一点也决定了辅导员招聘中是有年龄限制的。综上所述,我认为不能简单说说是机制体制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