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到这样的问题了。我和朋友们之前就有调侃过,网络上也有不少的恶搞图,像什么弹贝多芬的曲子手在钢琴上就变成了锤子,弹德彪西的曲子手就变成羽毛,弹拉赫玛尼诺夫的曲子手指
终于看到这样的问题了。我和朋友们之前就有调侃过,网络上也有不少的恶搞图,像什么弹贝多芬的曲子手在钢琴上就变成了锤子,弹德彪西的曲子手就变成羽毛,弹拉赫玛尼诺夫的曲子手指就会长长好多等等。
从这些玩笑里不难分析出原因。正因为他们的作品各自都具有各自的特色,才能被人清晰地认出来,并且开了这么些玩笑。
比如你听一首曲子,感觉有两条旋律线,多半是巴赫的作品。
再比如,贝多芬,曲子很恢弘,也很让人亢奋。我们一个老师评价他,就说他的大多曲子常给人一种愤青的感觉,详情参考一下他的《命运》。
肖邦的曲子,旋律线更加清晰,而且很多都是很优美的旋律,常在旋律线中加入了很多半音阶的进行,所以听上去曲子会平滑柔顺很多。初听古典的朋友其实最能分辨出来的就是肖邦的曲子。
如网上盛传的图:将生日快乐歌改成肖邦版。
莫扎特,一个字,跳。常用的伴奏方式是(举例)153515351535,164616461646,曲子听上去给人感觉很活跃。
德彪西嘛,印象派,知道什么是印象派的人就不用我多说了,曲子多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不知道他在弹什么,但很酷……
快速提高是有点难啦,我总结的已经是感觉最容易记忆的方法了,总的来说还是要多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