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弋和罗宪作为蜀国最后的名将,在邓艾灭蜀之时,为什么拥兵自重?

霍弋和罗宪两人在蜀汉灭亡时并没有拥兵自重,他们各司其职,保护了蜀汉边境的安全。先来看霍弋
霍弋是名将霍峻的儿子,他长期担任刘禅近臣,是刘禅最信赖的臣子之一。蜀汉建立后霍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0 03:11:16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指的是将领在外领兵作战时,不必事事向上汇报,情况紧急时可以自做主张。

而霍弋和罗宪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一不是紧急情况,二没有接到命令,如果私自调兵就有谋反嫌疑。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军事将领都是不能私自调兵的,没有上级的命令,私自调动军队,就是谋反的罪名,这是相当讳忌的。

司马昭伐蜀时,蜀汉情况危急,身在成都的刘禅只调动了镇守巴东郡的右将军阎宇西进救援成都,而让阎宇的副手罗宪镇守永安,至于在南中的霍弋,虽然有请求带兵进成都救援,但被刘禅拒绝了,没有命令,罗宪和霍弋只能原地待命。

至于拦截刘禅出蜀,更是不可能的事,自已所效忠的皇帝都投降,三军总司令的姜维也在皇帝的命令下投降了,作为镇守一方的将领怎么可能去拦截刘禅,先不说有没有这个可能,要拦截刘禅就得和魏军交战,以罗宪和霍弋是不可能做到,就别说擅离职守了。

蜀汉对外的边境主要是三个方向,一个是北边与魏国交界的汉中方向,一般是大将军姜维亲自负责,一个是东边与东吴交界的永安方向,阎宇、罗宪负责镇守,阎宇被刘禅调走后,就只有罗宪负责镇守,最后一个就是与东吴交州交界的南中方向,由霍弋负责镇守。

作为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在没有得到上级或皇帝的命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原地镇守,防止国家在危难之时敌人由边境进入,作为镇守边境的将领,罗宪和霍弋最好的办法,就是原地不动,仍然履行镇守边境的重任。

事实上,罗宪和霍弋不仅没有拥兵自重,反而很好的履行了职责,在蜀汉灭亡的同时,东吴听说后,不仅不来救援,反而派出步协攻打永安,罗宪临危不难,紧守城池六个月,后来东吴又派出了陆抗协助步协攻打永安,但罗宪仍然没有放弃,作为镇守边境的将领,罗宪非常负责任的完成了自已的使命,多次击退了东吴的进攻,捍卫了蜀汉最后的尊严。

刘禅投降司马昭后,罗宪和霍弋理论上也归属了魏国的司马昭,司马昭在蜀汉灭亡两年后去世,其子司马炎即位建立晋朝,此时的罗宪和霍弋就归属了晋朝,当然,这是司马炎善待刘禅的结果,如果司马炎杀害了刘禅,原来这些忠心于蜀汉的将领多半不会对晋朝称臣,肯定会打着复汉的旗号与晋朝对抗,这其中就是罗宪和霍弋。

罗宪是荆州襄阳人,霍弋是荆州南郡枝江人,都是原来的荆州人,也就是刘备带入益州的那一批荆州派骨干的后代,这批人是蜀汉集团的统治阶层,对蜀汉大多忠心耿耿,这批人在益州身居要职,对益州当地豪强形成了压制,最终维护了刘禅的统治。

罗宪和霍弋作为当时镇守边境的将领,是整个蜀汉集团中最后投靠晋朝的将领,正因为他们的忠于职守,还得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重用,入朝为官,其子孙后代世代统治当地,如果罗宪与霍弋真的拥兵自重的话,晋朝早就派兵灭了他们,他们也无法抵挡。

从我们后世开了上帝视角和了解历史的情况下来看,知道刘禅在完全有能力尚且一战的情况下选择了投降,但是站在罗宪和霍弋的角度来看,不是你想发兵救援就能救援的,也不是你来救援,刘禅就会感谢你,关健的问题是刘禅的态度,他就是铁了心要投降的,罗宪与霍弋除了服从,别无他法。

如果他们敢率军拦截刘禅,那可就是真的谋反了,刘禅认为他们不听命令,司马昭认为他们想谋反,无论是刘禅还是司马昭,都会杀了罗宪与霍弋。

所以,罗宪与霍弋二位将军镇守原地,抵御外敌,各司其职,是最好的选择。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