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闹,隆美尔在1944年出任的就是“B集团军群”总司令,这是希特勒给他的元旦礼物,该集团军群下辖第7和第15两个集团军30多个师,是德军在西线抵御盟军可能进行登陆的野战主力,怎么就
别闹,隆美尔在1944年出任的就是“B集团军群”总司令,这是希特勒给他的元旦礼物,该集团军群下辖第7和第15两个集团军30多个师,是德军在西线抵御盟军可能进行登陆的野战主力,怎么就不能当个“集团军群”总司令呢?产房传喜讯,“人家早升了”。
只不过这已经是二战尾声阶段的1944年,隆美尔已经火箭般被擢升为陆军元帅,衔级基本可以与集团军群的职务吻合了。通常情况下,二战德军的“集团军群”作为战略重兵集团,其总司令都要由陆军元帅担任,有的时候,下一级作战单位“集团军”的司令也可以由陆军元帅出任,尽管它的标配是一级上将(偶有兵种上将),比如克鲁格在晋升“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之前,其职务就是该集团军群序列内的第4集团军司令。
如果是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隆美尔当然不可能出任集团军群总司令,因为资历和军衔实在太低了,1940年法国战役期间他不过是第7装甲师少将师长,而侵苏的三大集团军群总司令这个时候都是一级上将,中间整整差了中将、兵种上将两级,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龙德施泰特、包克、里布元帅都是法国战役后封帅的。
(法国战役时期的隆美尔)
准确时间是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一口气晋升了11名陆军元帅,这些人都是隆美尔的军中前辈或者是法国战役时期的上级,显然不能相提并论。隆美尔在法国战役后也晋衔一级,以中将军衔于1941年2月晋升“非洲军”军长,获得兵种上将军衔已经是一年以后的1942年1月,因此苏德战争爆发时,隆美尔最多能当个装甲军军长,连集团军司令都不够格,更别提集团军群了。
军队的职务与资历、军衔是有一个大致适配性的,尽管当时隆美尔是希特勒的爱将,也不可能太出格。那么1943年北非局势不堪收拾、隆美尔“被休养”回国时期,他有没有可能去往东先担任集团军群总司令呢?还是不行,一方面当时他身体顶不住,在非洲作战那就不是欧洲人所习惯的,另一方面,是他实在对苏联军队缺乏必要的了解,而曼施坦因、克鲁格、克莱斯特、李斯特等名将跟苏联交手两年多,早已轻车熟路。
(老帅龙德施泰特)
同时,隆美尔的战术风格也不太适合于东线战场,他擅长的是机动进攻和机动防御,而1943年苏德两军的战线基本稳定,双方大打筑垒地域攻防战,希特勒更坚持“静态防御”的战术思想,连曼施坦因都无可奈何。隆美尔在北非能够取得一段时间的辉煌,很多时候是因为“天高皇帝远”他可以临机独断,而希特勒对北非这一次要战场的关注度也不够,随便他折腾。
苏德战场可不行,那是纳粹德国能否赢得二战的命脉,是希特勒每天关注的焦点,各集团军群总司令、集团军司令甚至是军长、师长,哪一个不认真执行他这个“陆军总司令”的命令,都得被修理,先后解职的名将有一大票。如果隆美尔此间出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以他的性格和作战风格,用不了仨月,就得让小胡子“撤职查办”。
(隆美尔和龙德施泰特)
实际上,隆美尔去西线担任“B集团军群”总司令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首先他在北非跟美军、英军都打过交道,了解敌方的作战习惯;其次,德军老将和悍将都在东线,在他上面只有一个老迈的“西线总司令”龙帅,并且已经靠边站了,作为后起之秀的隆美尔在指挥顺畅性上没有障碍;最后是他的老部队残余,也是在西线完成整补恢复的,比如第21装甲师。
并且隆美尔在西线也干的不赖,他上任集团军群总司令后紧急加固了大西洋壁垒,如果再给他一年时间,盟军的登陆将更加困难。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从德国赶回以后隆美尔也成功地将盟军阻挡在卡昂——瑟堡一线无法深入,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曾经一筹莫展。
(隆美尔视察第21装甲师)
若非被盟军飞机击成重伤以及牵涉进“720事件”,隆美尔还会给盟军制造更多的麻烦,我们要清楚,隆美尔在战术方面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在二战末期当个集团军群总司令,能力还是绰绰有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