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笑,很多自己家里作业都交不好,还总想在外面帮别人补课,有吗?

感谢提问:
教育偏航的主要原因:把高学历当成“金饭碗”。因为,高学历之下真正踏实干活儿的人即无法得名,也无路得利;另一边,拥有高学历“何不食肉糜”的专家越来越多,比如专家说高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5 16:26:03

感谢提问:

教育偏航的主要原因:把高学历当成“金饭碗”。因为,高学历之下真正踏实干活儿的人即无法得名,也无路得利;另一边,拥有高学历“何不食肉糜”的专家越来越多,比如专家说高房价有助于年轻人努力奋斗、给婚育困难的人贷款可以促进人口生育、让年轻人尽可能住在工作单位附近......过度高学历教育已然变味儿。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自然创造生命物质之时并没有锁死生命的成长轨迹,每种自然生命除了基本成长形态、体貌特质、营养补给途径,真实的生长状况任然需要生命个体诞生之后自主适应。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的社群性、高智商哺乳动物,唯有人类具备通过大规模同类分工协作改造自然物质组合形态的本领、唯有人类通过驯化播种植物+驯服圈养动物改善了自我食物供给结构、自然生命体系之中唯有人类进化出了成体系的抽象社会文明成果......因此,为了将适应自然生存环境的综合智慧代际延续下去,人类相较于其它自然生命进化形成了更为完备的生存技能传承体系——教育。

教育,现代人类辅助子女快速成长的综合性社会行为艺术,是人类作为高等智慧创造能力的独特依据。直立行走、控制声带使用人类信息交换工具【语言】、沿袭人类社会文明生存方式【比如制作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工具、驯化播种植物、驯服圈养动物】.....每个人类孩子出生之后都必须从零开始模仿学习人了社会文明生存技能。那么,为什么说现代社会职业化教育工作最大的弊端是以学历认证论人才呢?

一、走出校园即走上讲台的老师缺乏现实社会生活实践经历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教育是人类社会进入抽象语言文明时代之后,引导辅助孩子们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行为艺术,其核心价值是“承贤启智”、辅助孩子们站在人类已有社会文明基础之上快速成长为国之栋梁,也就是老师借助自身储备的社会综合生活经验辅助孩子们学习成长。因此,纵观人类文明历史,家长是辅助孩子学习成长最普遍的老师团队,德高望重、极富文化学识、无须赚钱养育儿女的长者是社会中最普遍的专业老师。

蒸汽机、电动机、电动+虚拟信息智能机械......自从18世纪附带动力机械进入辅助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开始,人类借助工具的力量入地挖煤、下海采矿、上天探索地球之外的宇宙变成了家常便饭。因此,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消费财富被极大丰富,住楼房、乘车近距离出行、远距离出行乘飞机、“千里眼-顺风耳”坐在家中尽知天下事等逐步融入人类社会生活。然而,越来越强大智能的生产劳动辅助工具却也给人类现实社会生活带来和不小麻烦——操作附带动力机械从事生产劳动的同时无法照护子女。所以,为了缓解操作附带动力机械职业劳动者无法照顾儿女+为社会储备高素质职业劳动者的双重需求,教育工作开始被职业化。

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以此为标志,家庭生育进入了父母生+家庭&学校【家长与老师】共养时代,以学校规模化培养的高学历老师逐步成为讲台上的主角儿。同时,这些走出校园即走上讲台的老师还有一个共同特征——缺乏现实社会生活实践经历。

二、走出校园即走上讲台的老师急需赚钱养家

三十而立,指一个人在三十岁前后就应该有所成就。《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下了学习的志愿;三十岁时学懂了礼仪,从此说话做事都有了把握;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所以心里不犯糊涂;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的言语,就可以分辨出真假,判定出是非;到了七十岁,便能做到既随心所欲,又不逾越规矩。”

3岁上幼儿园、6岁上小学、12岁上中学、18岁上大学、25岁左右大学毕业......现代人类社会,大学毕业之后的年轻人向上父母正在逐年老去,向下已到婚育最佳年龄。因此,而立之年【30岁左右】对所有现代年轻人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赚钱养家。

老师也是人、老师向上有父母、老师向下也需要婚育......因此,走出校园即走上讲台的职业老师越多,教育系统的经济负担越重。因为,每个走出校园即走上讲台的老师都等着这份工作收入带领全家实现幸福生活,把曾经上学的综合成本投入赚回来、把家中的生活状况改善一下。所以,才有了在职老师校外有偿补习屡禁不止。

三、学历教育成为只有分数没有能力“鸡肋”

鸡肋,鸡的肋骨,吃起来肉不多,扔了又可惜。泛指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但又不忍舍弃的事物。《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备因险拒守”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考研报名人数:2017年201万人、2018年238万人、2019年290万人、2020年341万人、2021年377万人、2022年457万人......高学历“内卷”趋势愈演愈烈,是我国真需要那么多研究人员吗?学历是现代人类参与社会职业化分工协作的“敲门砖”,几乎所有职业工作对学历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不知博士带幼儿、上烟草流水生产线、送外卖、做安保等的综合社会价值到底是什么?

2020年中国考研培训市场规模达112亿元、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909万、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人数达到457万【许多人因就业困难而报名考研】......单从教育成就面看,的确成就巨大。但是,如果从教育服务人口生育的大局看,无疑是失败的。因为:1、过度高学历教育必然拉长人均受教育年限,大学毕业即25岁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必然晚婚、晚育,从而间接对鼓励人口生育形成年龄抵触;2、指种望收思维会让更多接受过高学历教育的年轻人远离包括农业在内的基础行业,外卖、安保、物流等“二传手”职业都比农业和制造业更受欢迎;3、高学历教育之后的可持续繁育问题,现代家庭培育一个孩子大学毕业的综合开支早已超过50万元,大学毕业依然只能从事农业或其它基础职业的人如何确保教育好下一代?

人类社会文明成果是人们根据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将特定现实物质的形态+性状+功用提炼汇集成抽象的符号+发音+寓意,人类社会文明形成的程序物质实体—>物质用途—>抽象字符【包括寓意+读音】—>文明成果。学习则是个人将自然物质与人类文明成果比照、对应之后在大脑中形成的“条件反射”的复杂过程,即学习之后看见某物就想到这种物质的文字符号+读音+实际用途、见到某种特定符号/听某种特定发音就能联想到某物,学-习的程序文明成果—>抽象字符【包括寓意+读音】—>物质用途—>物质实体。高学历教育多半只停留在抽象字符寓意讲解,能够转化为社会实际劳动生产能力的比例非常低。因此,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学历越来越高,但社会生活自理能力却越来越弱。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达成一切生命成长目标的唯一可行之法.....如果没有实践,一切学习成果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只能在“纸上谈兵”;如果没有实践,粮食不会自己进仓、动物肉食不会自己上桌、沙石不会自己变成楼房、植物丝线不会自己变成被服。同样,如果社会职业生产劳动都以高学历论人才、所有家庭被迫卷入教育“军备竞赛”。那么,长时间端坐在课堂上专心学习的孩子们必然会染上些许“好逸恶劳”的陋习,最终导致包括生孩子在内的苦活、累活儿不愿干,恢复人口生育能力将被迫只能“纸上谈兵”。因为,生孩子很痛、带孩子很累、教孩子很烦。

弗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现代文明社会,人类需要通过学习增长见识、拓展视野。但是,如果社会把高学历当成“金饭碗”,那它很可能会砸伤人类综合生育能力。因为,每个人类生命的时间不是无限的,你用到自己学习成长上的时间越长,能够由于辅助培养孩子的时间就越少;另外,高学历教育的综合成本支出也会让许多人“望生而不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