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日本进攻珍珠港,深层原因是什么?

1941年时,德国虽然已经打败了法国,横扫并占领了大半个欧洲,但是德国面对局势依旧不容乐观。美国和苏联两大巨头一东一西包夹着德国,英国也还没有放弃抵抗。德国虽然是取得了一些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05 04:43:59

1941年时,德国虽然已经打败了法国,横扫并占领了大半个欧洲,但是德国面对局势依旧不容乐观。美国和苏联两大巨头一东一西包夹着德国,英国也还没有放弃抵抗。德国虽然是取得了一些优势,但其实也是如履薄冰,一个不好就会被反杀。在这样的局势下,德国就必须要继续扩军增强自己的实力。

但德国继续增强军力,有一个绕不开的难题,那就是自然资源的供给跟不上。其中尤其以石油最为严重。当时,德国稳定的石油来源只有罗马尼亚,可罗马尼亚的油田是个小油田,开采量并不是很大,并不能满足德国发展的需求。要知道,德国空军、海军以及最著名的装甲部队那可都是耗油大户。

于是年产量2000万吨的苏联高加索油田就进入了希特勒的视野。虽然德国通过与苏联间的外交条约也可以获得苏联的原油供应,但是这太容易被斯大林卡脖子。在二战那个风云叵测的时代,这是很致命的。因为一旦油料供应被苏联卡了脖子,德国的坦克、装甲车、战斗机、轰炸机、潜艇、水面舰艇等强大的战争机器都将趴窝,到时候德国还不就是一块砧板上的鱼肉。

因此进攻苏联,也就被希特勒提上了日程并实施。

再来看日本,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打到第四个年头,身陷中国战场的日本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可以说已经尽显疲态。同时由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严重侵犯了欧美等国的在华利益,英美等国开始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这一举措对资源匮乏的日本非常致命。作为一个岛国,日本的资源非常匮乏。生产、生活、打仗。。。。方方面面所消耗的资源,绝大多数靠的都是进口。一旦对外贸易被掐断,由于缺少资源日本社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将停摆,整个日本也会跟着分崩离析。(如,日本联合舰队军舰所用的燃油,就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一旦石油供应被掐断,没有油料的日本联合舰队最终只能沦为一堆停靠在港口里的废铁)

在这种局面之下,摆在日本面前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向英美妥协,放弃自己在侵华战争,甚至是918事变所取得的利益。二是,扩大战争,以战养战,将战争继续打下去;最后要么赢者通吃,要么输的连裤子都得当掉。

显然第一条路,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不能接受的。

希特勒和日本军部对自己都十分的自信

先看德国。1939年苏德两国夹击波兰时,德国情报机关就侦查到苏联红军战斗力低下,并将之报告给希特勒;而1939年11月,苏联进攻北欧小国芬兰,结果苏联出动了1000余俩坦克、800多架飞机、54万大军,但结果却是苏联被打的灰头土脸。在这场历时3个多月的战争中,苏联阵亡20多万人,负伤50余万,而芬兰只损失了2.6万人。虽然在后期苏联通过源源不断的增援,勉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苏联红军战斗力低下也暴露无遗。

而德国进攻苏联之前,德国军队的表现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横扫了大半个欧洲。世界第一陆军强国法国,在德军伶俐的进攻下,仅仅38天就缴械投降了。接二连三的胜利也使得包括希特勒在内的纳粹领导人的自信心空前膨胀,认为消灭战斗力墩弱的苏联军队是手拿把攥的事情。

再说日本。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9-18事变等历次武装冲突中,日本都靠赌博式作战方式打赢了战争,并且赚的盆满钵满。有了之前几次的成功经验,日本便将军事冒险看成了一种非常具有可行性的方法,甚至认为“皇国兴废,再次一举”。

1940年5月10日至6月22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德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欧洲,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相继战败。德国装甲军团席卷欧洲,欧洲列强自顾不暇。法国战败投降,英国收缩兵力,保卫本土。这让日本看到了一口吞下东南亚的机会。

此时,唯一能对日本南下东南亚构成威胁的,就只剩下了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于是,偷袭珍珠港的计划悄然出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也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