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能够如此庞大的疆域?

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了。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在专制皇权的建设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与之相对应的是,实控疆域面积也达到了历史的最巅峰。
1759年,随着清朝将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6 23:36:47

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了。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在专制皇权的建设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与之相对应的是,实控疆域面积也达到了历史的最巅峰。

1759年,随着清朝将领兆惠平定天山南北,清朝和准噶尔汗国长达70年的漫长战争终于落下帷幕,此事件标志着清朝最终解决了我国数千年专制王朝不曾解决的游牧民族问题,也使清朝疆域达到了历史的最巅峰,疆域面积达到了空前的1316万平方公里。

清朝前期开疆迅猛,后期守土也相对有力。

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屡战屡败,不断丧权失地。在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清朝仍然保持了高达11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那么清朝为何能够在前期开拓如此大面积的疆土?又为何能在列强的轮番攻击下保全大部分领土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清朝的少数民族身份

纵观我国历史上的专制王朝,但凡少数民族的大一统王朝,如元朝、清朝,基本都比汉家大一统王朝疆域广阔,例如宋朝、明朝。

而这些疆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对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区域的征服。

汉家大一统王朝,一般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力形式,以适宜农耕的区域作为主要的征服目标,而长城以北不适宜耕种的游牧民族区域则不在中原王朝的征服目标之内。

汉家王朝之所以不断征伐这里甚至完全占据,其目的主要是挤压游牧民族的回旋空间,保障中原地区的国土安全,所以主要实行羁縻统治的形式,和长城以南的内地严格区分开来。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王朝,虽然也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力形式,但作为渔猎民族,他们对长城以北的蒙古各部可谓知根知底,对如何征服并有效统治蒙古有着更成熟的方案。

在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后,在蒙古各部推行盟旗制度,严格限制各部流动,使蒙古各部无法聚沙成塔,形成强大力量。严禁蒙古各部逐水草而居,大大降低其抵抗天灾的能力;因各部难以交流,导致的近亲结婚,大大降低了蒙古各部的生育质量;同时建造八旗蒙古军,吸纳大量蒙古精锐;在草原上大建喇嘛庙,通过强迫青壮年男子出家的方式,对蒙古各部进行计划生育;最后鼓励晋商等深入蒙古各部经商,使蒙古上下长期处于负债累累的状态等。

通过种种方式,蒙古各部人口大大减少,对中原的威胁降至历史最低。1691年清朝收服漠北蒙古后,将对漠南蒙古政策全面铺开,蒙古各部受到空前打击。

另外对漠西蒙古,尤其是准噶尔汗国,清朝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打击。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和1696年的昭莫多之战彻底粉碎了准噶尔汗国图谋漠北蒙古的野心。

1722年清朝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1724年清朝平定青海和硕特蒙古叛乱,将青海纳入版图,1759年清朝彻底平定天山南北。

通过对蒙古各部的征服,清朝将长城以外包括东北在内将近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彻底纳入版图。

2、清朝的近代国家身份

清朝和其他专制王朝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清朝之前的所有王朝都是古典王朝,而清朝的后半段已经迈向近代社会。

1646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为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形成打下坚实基础,在此之后签订的一系列边界条约具有了法律效力,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比如在两次雅克萨之战后,1689年清朝逼迫沙俄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将侵占黑龙江流域近半个世纪的哥萨克彻底驱逐到外兴安岭以北,维护了清朝在东北的主权。

随后清朝于1727年再度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虽然由于清朝方面的失误,承认了沙俄对贝加尔湖以东以南数10万平方公里的非法占据,但此条约划定了清俄两国的中段边界,有力遏制了沙俄在漠北蒙古方向的扩张。

从1840年开始,因清朝的屡战屡败,陆续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伊犁条约》、《马关条约》等多达1000多份不平等条约,但每一份条约都有事实上的法律效力,领土依据都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虽然自清朝陆续征服蒙古各部开始,清朝对蒙古各部实施了不同程度的自治统治,类似于古典王朝的羁縻统治形式,但因为一系列边界条约的存在,清朝成为国界线之内的唯一合法政府。

所以那些妄言清朝灭亡时只剩半个紫禁城的说法,是典型的无稽之谈。

3、清朝的古典王朝身份

在1840年进入近代国家序列之前,清朝的前半段是典型的古典王朝。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古典王朝,清朝登峰造极的领域不光包括专制皇权,疆域面积,还包括超过4亿5000万的人口。

清朝时期,我国出现了专制皇权时代最后一个盛世,即康乾盛世。虽然这个盛世被很多人口诛笔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130多年确实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就是人口从不到6000万猛增到3亿人,到清朝末年这一人口总数更是超过4.5亿,达到历史的最高峰。

人口的迅速膨胀,大大激化了清朝的人地矛盾,但这也从侧面体现了清朝前期内地社会环境确实相对稳定,而且清朝农业和人口政策确实相对完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有效推广。

而且我们也应该看到,大量的人口确实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使得大量土地得以开垦,特别是那些历朝历代都不屯垦的边疆地区,也因为清朝人口的大量增殖而成为可能。

并且清朝的庞大人口也为供养大规模的军队打下坚实基础。清朝入关后,八旗军队迅速腐化,绿营成为军队主力。而且清朝后期绿营也逐渐废弛后,地方团练又成为清军主力,这些团练武装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陕甘起义、收复新疆等历史事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特别是当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我国的狂潮时,风起云涌的义和团等群众运动,使列强深刻认识到统治一个超过4.5亿人口的大国根本不可能,从而彻底避免了清朝被列强瓜分的命运,保全了超过110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国土。

概括起来,清朝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开疆成就,并能够将巨大的国土面积保留下来。除了清朝前期的开拓,一系列边界条约的划定,人口大爆炸的威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清朝在寿终正寝时,选择了和平退位的温和方式,使我国避免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无休止纷争中,没有给帝国主义尤其是沙俄以可乘之机。

另外,清朝自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和一系列卑躬屈膝的行为,虽然极其屈辱,但客观上也保存了清朝疆土,例如清朝借助日本势力在日俄战争中击败沙俄,避免东北彻底被沙俄侵占。

无论如何,清朝能够保持如此大面积的疆土,也是对后继政府的巨大贡献。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