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了。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在专制皇权的建设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与之相对应的是,实控疆域面积也达到了历史的最巅峰。
1759年,随着清朝将
在中国历史上,元朝和清朝的疆域无疑是最广阔的。
不过说起来,元朝的疆域虽然广阔,但是对于北边的那一块,他们几乎没有怎么管理。同时,元朝后来被推翻以后,整个元朝所统领的疆域,又一分为二,显示出元朝并不太稳固的一面。
因此,疆域最宽广,又能保持稳固的,无疑是清朝。
(清朝疆域图)
那么,清朝为什么能够成为历史上疆域最大,又最稳固的朝代呢?
我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与中国古代的民族发展和成熟有莫大的关系,同时也与清朝所采用的民族政策,关系密切。
我们现在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很少像西方国家以及中东国家那样,经常因为民族之间的矛盾,发生分裂。就算现在边关地区,还存在一点点小摩擦,但是这些摩擦,根本无损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自古以来,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就分为“华”“夷”两支。这里的“华”指的是中原地区,同时也包括江南地区以及巴蜀地区。这里的“夷”指的是周边的一些地区。在这些“夷”中,从楚国开始,到秦始皇南征百越,到汉武帝开通西南夷,南边与西南边的地区,基本上就已经被融合了。虽然历史上中原国家与西南及南边的少数民族也发生过战争,但是规模都不大,只是一些小摩擦。
西边青藏高原那一块儿,在南北朝、唐朝、宋朝时期,和中原国家摩擦不断。不过这种摩擦也不是很大。到了元朝的时候,把青藏高原收归中原国家,所以西边也就实现融合了。
(强大的匈奴帝国)
真正最复杂,和中原对抗最厉害的是北边。北边在战国时期就已经通过自身的不断融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这个匈奴帝国,后来虽然经过战国时期的赵国、燕国、秦国的打击,接着又经过秦朝、汉朝的打击,出现了衰弱。不过,后来又再次出现了很多大帝国。如隋唐时期的突厥帝国、五代及宋朝时期的辽、夏、金、蒙等大帝国,以及明朝时期的蒙古与后金。
北方由于文明比较落后,再加上整个民族的迁徙,因此并没有一部很完整的历史。但是中原国家的历史却非常完整,中原国家也像北方一样,不断出现朝代更迭,一直延续到封建王朝结束。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在很大一部分时间内,北方和中原国家,以两条主线的形式各自向前发展的。
不过,虽说是两条主线,但是这两条主线是交织在一起的,像绳子一样拧在一起的。北方和中原国家之间不断发生摩擦,打仗,但同时又不断地发生融合。
中原地区国家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很多西方国家的融合是不一样的。西方国家的融合,基本上是一个民族替代另外一个民族。而中国古代中原国家的这个主体地位始终保持不变,和北边的少数民族一直以来形成了一种朝贡关系。虽说南北会打仗,但一般情况下,北边都会把南方的中原国家奉为宗主国。毕竟中原国家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北方先进得多。所以,中国历史发展,就是以中原国家为主导的发展。
(满蒙联姻)
从这个角度来说,前面我们所说的绳子的比喻,似乎就不太恰当。中国国家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树和藤的关系。中原国家是树,北边的少数民族国家是藤。藤一直绕着树,当然它也可能会影响到树的生长,但是它同时也在促进着树的壮大。而树以一种挺拔向上的姿势,带着藤冲上高空。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种生长发展的关系,所以到了清朝的时候,整个中华民族基本上已经融合为一体了。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疆域自然就越来越大,民族就越来越多。由此可见,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疆域最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此以外,清朝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疆域的稳定,还与清朝所采用的比较好的民族政策有很大关系。
清朝的时候,事实上整个北边就只剩下蒙古族一个民族了。清朝应对一个民族,显然要容易得多。清朝在对待蒙古族的时候,所采用的办法,和中国古代的中原国家又有不同,古代中原国家采用朝贡的办法,而清朝却采用联姻的办法。古代中原国家自然也有联姻,采用的是把公主嫁到草原上的方式。不过古代中原国家所谓的“嫁公主”,其实所嫁的都是“假公主”。而清朝是真嫁,而且是普遍的嫁。甚至至少是公主,都要嫁到草原上。
清朝这样做,明显是想改变草原民族的血统,通过改变血统,来增强血肉联系。同时,这也使得蒙古人具有了足够的尊严感,因此他们有了“主人翁”的地位。这样一来,和居于中原地区的清政府的对抗,就没那么强烈了。
对抗不强烈,他们谋求独立的想法就少,因此清朝就能够保持稳定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