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军队无论从人数丶武器数量,还是军事装备的体系完整度方面来看,都算得上世界第四,但是这只是纸面数据。
军事实力大体由战争能力、军事影响力构成。
战争能力由战争实力与战
当然名副其实,毕竟当“一直被吊打,从未被超越”的韩国也能够排名世界第七,你就应该知道印度是什么成色,以及整个所谓的《新闻周刊》是什么货色。
关于印度真正的实力,网络上早已吵得不可开交,虽然有1962年一败涂地的不堪败绩,但印度仍然能够从吊打周边小国的胜利中找回自信,而越来越多的公知学者也开始为印度站台,苦口婆心地告诫14亿国人不要小看这个潜在的对手。
根据2018年美国杂志《新闻周刊》的报道,从军费、兵力、武器装备(飞机、坦克、装甲车、军舰、航空母舰和潜艇)等多个指标统计,对世界各国军事实力进行排名,印度成为继美俄中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军事强国。其力量指数更是高达0.1593,远甩美俄中好几条街。
在大多数国家包括印度看来,《新闻周刊》绝对权威,印度也绝对对得起世界第四的排名,虽然印度时常自诩世界第三,号称三哥,但谦虚的印度人愿意将第三名让给东方大国,一如当年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让给东方大国。
而静夜史之所以也认为印度对得起这个排名,吊打英法等强国轻松加愉快,主要是因为印度的啦啦队太过厉害。
就像一败涂地的常凯申仍然有大批拥趸足以说明他的“成功”一样,能够拥有战胜国一大批舔狗的追捧,静夜史认为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成功。在真正的粉丝效应面前,一切“肌肉”都显得那么脆弱无力。
静夜史认为:印度能够跻身世界第四,不在于印度有多能打,而在于印度有多能“造”,当然这里的“造”,特指的就是“买”。
由于和美俄等国全天候的坑蒙拐骗战略伙伴关系,印度几乎不用任何研发成本,便轻松拥有了世界上大部分高精尖武器。为了拉拢印度,美俄等国争相对印度慷慨相助,更让印度坚信“外交才是硬道理”。
而坚定不移的走“万国造”路线的印度,因为有着世界上几乎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以及争当冤大头的高昂军费支出,这让印度一出手便在统计数量上将英法等国踩在脚下。
而因为印度人口马上就要成为世界第一,所以保持200多万的军队对印度而言就是小菜一碟,因此印度在军队数量上又一次走到了其他国家的前面。
所以,就算印度不想要,世界第四的光环还是要不可避免地降临在印度身上,强悍的硬件已经让印度没有了低调的条件。
但决定战斗力的,从来都是软件,也就是战斗意志和战斗素养,一如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将十七国打翻在地。
而印度虽然是一个软件大国,但也是名副其实的战五渣。当一个国家连欺负弱小的光辉战绩都拿出来大吹特吹时,这个国家的战斗力也就一目了然了。很多人感觉62年的失败有着诸多的偶然,殊不知偶然之后,是历史的必然。
对于印度而言,种姓制度是不可触摸之痛。虽然印度军队数量庞大,但军官和士兵似乎永远是水火不容的敌人,毕竟一边是脑满肠肥的大腹便便,另一边则是瘦骨嶙峋的忍饥挨饿。
我国古人早已明白“上下同欲者胜”的道理,所以也早有官兵平等的原则,这是严重撕裂的印度军队所不曾具备的。
加上印度从未完成事实上的统一,各民族服装五花八门,印度不得不为裹着头巾的锡克族士兵特制方形头盔。它的作用除了包住头巾,更能在战场上笑死对手从而取得胜利。
而士兵质量参差不齐的印度因为从未有过打败大国的经验,所以印度也必然没有系统而完整的作战思想,这使得印度在面对真正的大国时必然继续掉链子。他们所谓的“印度已经不是62年的印度”完全可以理解为比62年更差的印度,毕竟某种程度上说62年也是印度的一个小巅峰。
而这样的军队,就算有再先进的武器也是徒劳,因为战争虽然都是砸钱,但不是比赛摔飞机。印度装备虽好虽多,但如果都像“要你命3000”这么玩,迟早要把别人笑死。
而且,包括《新闻周刊》的所谓军力排名,最大的缺陷不在于死板的数据,而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每一个国家所面临的地缘形势和对外政策。说白了,以印度地区大国的段位,根本就没有资格和五常这样的世界性大国放在一起比较。
虽然印度也是拥核国家,但核武器从来都是威慑性而不是进攻性武器。而且一旦率先使用必然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对于印度而言,核武器并不能令其如虎添翼。
在世界战争史上,有一场连电脑都无法模拟出来的胜利,那就是上甘岭之战,这场极其其惨烈的战争,使所有的所谓权威排名都黯然失色。
所以所谓的军力排名,听听就好了,我们需要做的,是一如既往的努力和坚持。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